满大街的理财类机构背后,表面看是财富,实则是不断积累的风险。
近日,早报记者走访了几家类似机构,其中几家就离银行网点只有几步之遥。机构名字多用“XX财行”、“XX理财”、“XX资产管理公司”等,走进网点,内设理财柜台、贵宾室等,还设有理财经理、大堂经理的职位。
需要厘清的是,理财产品必须由商业银行或其他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而所谓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保险公司、证券公司、' 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需要拿到监管部门的相关金融牌照,才算是“正规军”。目前,除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他机构不得代销银行理财产品。
当早报记者咨询具体产品时,理财经理拿出的宣传册中显示“XX理财计划第X期”,并使用了“预期收益率”等说法,也有表示“收益率水平高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3个月年化收益8.5% ,6个月10%……这么高的收益,钱投向哪儿了却并不透明。
据早报记者了解,这类产品来源很多是担保和小贷公司,实质是一些P2P产品。
为了让自己听上去更可信,个别机构还会夸大自己和银行的关系,把银行提供的开户、清算和保管等金融服务,夸大为与银行开展全面业务合作,或有银行保证资金安全等。
对此,上海银监局负责人表示,这类机构没有经过' target='_blank'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批准,不是银行业监管部门监管的金融机构。该负责人强调,银监会对银行理财产品有明确的管理规定,银行理财产品不允许各种非金融机构及其人员代理销售和推介,提醒广大市民和企事业单位注意辨别,提高自我风险防范意识。
对于要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一定要区分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投资类产品。首先要确认该机构的属性,对于面向普通个人客户发售的银行理财产品,还可以在“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om.cn)”查询到产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