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某一个领域呆久了,会积累很多资源,很多数据,很多客户,逐渐成为自己的资本。拥有资本后,你就有资格有能力有底气玩跨界。想知道中国最有资格玩跨界的人是谁吗?
' target='_blank' >李彦宏?NO!他是严肃的技术派,不太爱炫跨界新玩法;' target='_blank' >马化腾?NO!他家的产品做得一个比一个牛叉,不太急着玩跨界。' target='_blank' >马云?YES!他是个天生的梦想家,产品玩不过马化腾,但想象力上却有天然的优势。物流、健康、文娱,马云玩得游刃有余,最近更是砸钱有声,“勾搭”上了财经。
马总啊,小编看你骨骼惊奇,假以时日,必成一代旷世商业奇才!
话说马云跨界玩财经一事,他在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第一财经砸了12亿元。哇塞,马总,牛气!不过,小编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劲爆消息,一定利好上海文广集团旗下的唯一上市公司——百事通(600637)。哈哈……职业病,不足挂齿,不足挂齿!
那么,马云为什么给第一财经砸12个亿呢?小编下面就从两个角度来解释马云的投资行为。
媒体韭菜傍' 互联网大腿
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显示:蚂蚁金服支付宝钱包活跃用户现已超过2.7亿;去年10月这一数字还只是1.9亿,不到半年时间,活跃用户增长了8,000万,在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达80%以上。
这些数字说明什么?说明阿里巴巴的金融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对高质量财经信息的需求愈发旺盛,注入一财这样国内一流的财经信息后,必然提升用户黏性,还可以进一步获得海量用户。
一边内容饥渴,另一边则是转型危机,联姻就这样在互补长短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像第一财经这样的传统媒体,不向互联网转型是死路一条。转吧,初期的用户积累是一个大问题。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都需要海量的用户为基础,如果不能快速建立起海量用户,则无法建立商业模式,覆盖成本,结果陷于亏损。
从事传统媒体多年的小编隐隐地感觉到,“免费资讯+影响力”商业模式已无法生存,更难实现财经资讯供应商身份的商业转化。但是,传统媒体可以利用长期积累沉淀的财经资讯生产、编辑、处理经验和能力,在并入广义海量资讯源并进行编辑整理后,即可向阿里系输入持续、质量稳定的信息流,由此实现生产能力的迁移和商业边界的扩展。第一财经搭上阿里巴巴,获得阿里巴巴的海量用户,这是“互联网+媒体”试验的勇敢尝试。
传统媒体借力大数据
可是,小编认为“互联网+媒体”将互联网的海量用户导给传统媒体是第一步,更大的想象空间是“大数据+媒体”。
同一张报纸,一千人看到的内容各不相同,这是电子媒体发展的终极目标,从雅虎、谷歌,到现在今日头条,没有一家公司达到这个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定制化服务。而长期以来,资讯供应商都在定制化资讯和成本分摊两端犹疑不决。定制化资讯,生产成本极高;但在目前的市场情境下,如果没有很好的分销端,高成本的定制信息最终无法在商业模式上实现自洽。产生问题的原因,恰恰在于定制化资讯无法精准对接用户的需求。
阿里巴巴和第一财经结合后,在共同分析用户资讯需求后,可以将资讯生产逐步向定制化方向迁移。这是一个不断摸索、试错、总结的过程中。两家公司建立起紧密的股权关系,将有助于减少迁移的沟通成本;更重要的是个性化生产这一战略方面的坚持:其间需要大量的成本,甚至放弃传统的赢利。这就是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媒体,实现精准的内容个性化定制。
马云言简意赅地指出:“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正在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技术)时代,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思想意识的巨大变革。”
我们正在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大家感受到了吗?小编认为大数据是未来商业社会的基础设施,驱动着商业的变革。(文/莫苑 图/网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