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748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世界上一些国家之所以走上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体是中产阶层,即成为“橄榄形社会”。中国社会能否推动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事关重要,应该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中产阶层占到1/5
城市中产日渐主流
什么是中产社会,什么样的群体属于中产阶层,在学术界一直是有争议的。
笔者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于2013年完成的采取等比率、等概率全国抽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国际常用的测量社会地位的方法之一,即“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简称ISEI),测算16~64岁人口,发现:
如果将ISEI值16~40分定义为下层,41~66分定义为中层,67分及以上定义为上层的话,则社会中层已上升为19.1%。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趋势比较明显,而中间阶层也占到了全社会的将近1/5的比例。
而细化城乡数据的话,在我国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里,中产阶层超过了四成的比例。
可见,“中产职业机遇”在大城市中比比皆是,而在小城市、农村则比率甚低。所以,我们就很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学毕业生都试图在大城市找工作,因为只有在这些城市才容易找到中产职业。所以,要推进中产社会的发展,我国小城市资源配置、产业演进、职业结构现代化还需要大大推进。
我国中产阶层三大通道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中产阶层比例增长有三条重要渠道:
一是正规教育渠道。
教育历来是社会地位筛选的主要渠道。目前,我国最主要的筛选机制就是“高考”,很多体制机制都与这条主渠道接轨,如考取公务员、律师、注册会计师等等,都有高等教育学习的门槛。户籍制度也与高考相配合,只要考上好大学,即使在像北京上海这样户籍控制极其严格的城市,也可以转户口。
清华大学的数据证明,我国大学生中属于农业户籍家庭的子女高达63.3%。他们毕业后,一些人实现了社会地位向中产的转变。但是调查也发现,重点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进入中产阶层相对顺利,而大专生(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想进入中产则困难重重。后一类大学生来自农村的比例甚高,所学专业也更适合在城市找工作。但是,目前的户籍制度对他们不利,他们受到种种的制度阻碍甚至排斥,而难以进入中产。
二是专业技术渠道。
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经验看,在全体就业者中,通过专业技术证书或专业技术渠道进入到中产阶层中的,占很高比例。
我国技术工人的评估认证制度存在较大问题。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一方面我国工业产业有了极大增长;另一方面与此形成尖锐反差的是,我国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从2000年占比11.2%下降到2010年的9.8%。这不仅是对于技术队伍发展的警告,也表明通过技术工人的途径进入中产队伍的渠道严重受阻。原因不是我国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高,而是我国技术人员、技术劳动者的认证体系存在严重问题。
三是通过市场经营渠道。
这类进入中产的人群是通过各类经营、销售(包括“做小买卖”),进而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按照从业人数,小型企业一般指从业人员100人以下,而微型企业一般在10人以下,所以微型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是重合的。中国自古是家族宗族社会,家庭参与经营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微企业的生命力与中国强大的家庭经济潜力往往是一回事。
在我们的调查中,这部分人员进入中等收入的比例最高,达到55.1%。这是很多人忽视或是没有想到的。数据显示,这个群体的58.2%是农村户籍,他们通过劳动积累了小资本,从事小本经营。该群体为农民地位的上升开创了新渠道。调查发现,这些不是通过教育渠道实现收入上升的人群,颇具奋斗心,他们努力打拼,改变社会地位。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然而,目前大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户籍政策往往排斥这些人,这不利于社会进步。政府和社会机构应该大力鼓励通过市场经营销售渠道实现地位上升,尽量为小微企业的经营提供方便,而不是处处设限。应研究怎样处理好管理部门比如“城管”与营销者的矛盾,更好地为自力更生、自谋生计的经营者服务,。
文/' target='_blank' >李强(原载于2015年第26期《瞭望》,作者系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社科学院院长,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