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新
金融网 ·"
金融超市 · 正文
从缝纫机到汽车,八一八美国的消费
金融史
2016-05-27 09:20 华创
资本 张怡辰 1
摘要消费信贷体量虽不如住房贷款,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时间,消费信贷在美国经历了
指数级的增长;从无到有的70多年时间里,消费信贷体量达到了3.6万亿
美元。期间也经历了短暂的波动,比如里根时期的
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但都很快恢复了增长。

金融史" />
消费
金融,在美国通常被称为Household Finance,Co
nsumer Credit或Co
nsumer Finance,可以理解为个人或家庭消费者在购买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贷款,以及在偿还该部分
债务时所产生的二次贷款。由于中美在定义上的差别,国内提到的消费
金融类似于
美联储定义的Household Debt,即居民贷款。
在居民贷款结构上,根据
美联储统计
数据,2015年居民贷款余额为17.33万亿
美元。其中住房贷款占比79.6%,剩余20.4%是消费信贷:循环贷款占比5.41%,非循环贷款占比14.99%,非循环贷款中体量最大的是学生贷款和汽车贷款。
消费信贷体量虽不如住房贷款,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时间,消费信贷在美国经历了
指数级的增长;从无到有的70多年时间里,消费信贷体量达到了3.6万亿
美元。期间也经历了短暂的波动,比如里根时期的
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次贷危机,但都很快恢复了增长。

金融史" />
2014年中国GDP的63.6万亿元人民币中,消费需求占比50.2%,而美国GDP总额的17.3万亿
美元中,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占83.1%。信贷结构上,2014年消费信贷占整体信贷
市场规模的比例只有18%,而美国同期48%。

金融史" />
缝纫机和汽车
美国分期付款因此而兴起
分期付款起源于19世纪政府出售土地、农民购买农具和城市居民购买房产。此后缝纫机第一次推动分期付款被大量的消费者接受。
1860年左右,随着缝纫机已在在工业领域中的基本普及,缝纫机公司把目标顾客转变为家庭消费者;然而缝纫机能增加工作便利性,却算不上必需品、且
价格高昂。此时I. M. Singer公司想出分期付款的方案促进销售,大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分期付款从此走向全美消费者的视野。随后分期付款发展缓慢,主要由移民,城市化和工业化驱动的下中低收入人群的刚需驱动。

金融史" />
1851年,刚刚买到一架Singer缝纫机的美国妇女
汽车和分期付款的普及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1924年,汽车消费分期产品的渗透率达到50%。当时新车
价格高昂,分期付款最初源于二手车的销售,存在专门提供汽车
金融服务的第三方公司,随后汽车行业巨头挤入
市场、逐渐成为
市场主流 。
有趣的历史是20年代前Ford汽车在美国
市场份额居首,然而由于公司CEO老福特(Henry Ford) 长期以来对借贷行为的偏见,在长时间内Ford福特公司都没有涉足这一领域,导致销量逐渐落后于成立下属
金融机构、给购车者提供贷款的通用汽车公司;此举不仅帮助公司增加汽车销量,同时缓解了冬季淡季的产能过剩。为了弥补销量下滑,福特公司曾推出一种周支付计划,类似于监督消费者储蓄的计划、而非分期贷款,然而由于产品复杂、且消费者无法在储蓄期间提前用车,以失败告终。
直到1927年,福特公司不得以成立下属
金融子公司,专门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当时的汽车贷款由经销商和
金融公司签署
风险共担协议以分散
风险。

金融史" />
1927年,福特T型车第1500万辆下线后宣布停产
其他行业也重复着类似的故事。1930年代,所有的耐用商品基本都可以使用分期付款。初期的消费
金融业务整体坏账率很低,1927年仅有1.2%。1930年,60-75%的汽车都由分期付款购买,80-90%的家居、75%的洗碗机、75%的录音机、80%的留声机都由分期付款购买。
同时,分期付款的使用人群开始转移,从低收入人群逐步向中产阶级渗透。商家设计了大量精巧用词的广告和大量营销活动用以拉动中产阶级信贷消费。
消费信贷经历大萧条考验
战后
指数级发展
1930s美国
经济大萧条,然而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经受住了考验。大萧条时期,贷款主要提供给有工作和有偿还能力的人群,消费
金融不仅仅是中下层消费者的选择。
贷款的种类和比例也发生了改变。当时消费贷款主要有零售分期付款和现金贷款两种形式,后者则往往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大萧条的最初,只有零售分期付款
交易量下降,各类消费品销量下降;同时分期付款的逾期率和坏账率有一定增加,但幅度很小。这是因为在当时,分期付款如果中途失败,物品将被收回、已缴纳金额也不退还,所以消费者努力保留车等信贷品,很多消费者甚至会选择借新的现金贷款来偿还分期付款,进而最终使现金贷款量增加,而零售分期付款减少。
同时,联邦政府为了刺激消费、振兴
经济,推出了诸多政策、设立专门
机构并提供资金,支持住房、耐用品的分期付款行为;而原先不大涉足该业务的商业
银行,也在政府的担保和政策鼓励下广泛的参与并提供消费
金融服务。
二战后,美国消费信贷更是随着
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多的信贷产品、更广的获取渠道、更强的自主选择性,以及更大的
风险。信贷产品日渐渗透入各个领域,比如美国在1994年以前商业
银行不能跨区域经营,酒店、加油站、旅游等领域纷纷推出自己的信贷产品和服务,弥补商业
银行在领域内的空缺。同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1950s信用卡的发明、1970s征信
机构的整合和
数据电子化、FICO信用评分制度创立。
同时,信贷业务中的参与方逐渐趋向专业化分工,如住房抵押贷款最初由
银行或信用社发起、提供资金和服务;而此后发起、服务、提供资金这三个环节则由不同的
机构负责,住房抵押贷款的经销商引导发起一笔贷款,资金通过第三方打包
证券化来获得,后续的服务则外包给其他方。此后1985年出现了汽车贷款
证券化产品、1986年出现了信用卡贷款
证券化产品。各个参与方也在消费信贷领域竞争激烈,但由于严格的监管,直到1988年美国前四大的信用卡签发商,都仍是大型零售百货商店(Sears, JC Penney, Wards, and Allied Department Stores)。

金融史" />
1980年代美国四大零售百货商店
消费者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获得消费信贷:在自动
风控模型等技术驱动下,低收入人群、少数种族人群能获得的资产和信贷显著增加。同时,消费信贷产品日以精细化,由简单的分期付款演变成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