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50的合伙人DavidCao“风水轮流转,现在到中国!”——这是硅谷创投圈近期最明显的感受之一,在美国
资本市场寒潮未退时,寻求中国
资本力量、到中国
融资和加强中国企业合作,成为了一些硅谷创业项目过冬的最好选择之一。

F50的" 合伙人David Cao
“风水轮流转,现在到中国!”——这是硅谷" 创投圈近期最明显的感受之一,在美国
资本市场寒潮未退时,寻求" 中国
资本力量、到中国
融资和加强中国企业合作,成为了一些硅谷创业项目过冬的最好选择之一。
当然," 中国
资本也没闲着,国内
上市公司为代表的“
资本组团出海”的
趋势日渐明显,尤其是
全球创新创业圣地硅谷,更是成为众多中国
资本海外布局的主战场。
甚至在硅谷,开始流行一种“中国
资本大航海时代”的说法,而且从一些投
融资对接平台的
数据情况来看,这种“中国
资本大航海时代”并非虚张声势,中国
资本确实把真金
白银砸下硅谷,给正遭遇寒潮的硅谷创业圈送去温暖。
F50就是硅谷创投对接平台和创投
基金的代表之一,其创始人上周看到" 新浪科技《硅谷VC谈投资:美国
资本遇冷,到中国吸金成新
趋势》后,向" 新浪科技发表了另一角度的看法。
F50的" 合伙人David Cao告诉新浪科技,
数据方面,他们观察到的是,在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投资创下了历史记录。598起投资的总金额达到了1123亿
美元;而2016年第一季度刚刚过去,中资企业海外交" 易金额就已经超过了700亿
美元,这对于硅谷" 创投圈来说前所未有。
不过,David也提醒新浪科技,这并不意味着:中国
资本通过给钱就能占领硅谷。
“虽然中国
资本和中国企业在海外展开投资并购的热情高涨,但在谈判以及后期管理方面,却’土豪有余,后劲不足’——在磨合方面存在问题。”
David认为这种“土豪有余,后劲不足”或许与海外投资中缺乏项目发掘能力、中美
资本契合度低、缺乏文化认同以及无法充分合作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David也强调,这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于是,新浪科技特邀David,就中国
资本出海的问题,以及可能最优的模式,谈了他的看法和建议。
以下为硅谷投
融资对接平台以及创投
基金F50合伙人David观点节选:
中资出海:理想与现实反差巨大
投资主体方面,分析2016年第一季度跨境投资的“井喷”之势,不难看出,在第一季度进行跨境投资的主要是体量大于100亿美金的超大型公司。而硅谷创投界普遍认为,第二、第三季度则开始会有大量资产在10亿至50亿美金之间的中型
上市公司参与进来。
对于国内
上市公司参与跨境投资的驱动力,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产品创新的外包和采购。即企业在海外寻求新的产品,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度,从而更好地在国内开拓
市场。
其次是出于
全球扩张的考虑,通过投资国外企业帮助实现
全球扩张的目的。四月底业界盛传" 华为计划以20亿美金收购微软手机的战略布局就是" 华为
全球扩张的冰山一角。倘若收购成功," 华为在占有
市场的同时也将利用微软-诺基亚的
全球与美国渠道资源,更好地抢占
利润空间。
第三点是资产多元化。为分散
风险进行
全球资产配置,利用各国
经济周期、投资
市场、
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将资产配置于不同领域。
毫无疑问,在今年剩下的时间内,内地企业海外投资的意愿还将持续走强——《国际商业调查报告》在四月中旬发布的调查也显示,国内企业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的投资预期比前一季度分别增长8个和10个" 百分点。然而,中资迫切出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感受到,在逐渐升温的
资本出海潮中,大多数公司都处于只说不练的尴尬境地。
在声称要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中,仅有约10%的公司真正付诸了行动,而最后完成
交易的仅有1%-2%。上述成功者即便达成了
交易,出资企业也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投资目标。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目前中国
资本出海的最大的囧境。
中资出海存在三大误区
之所以出现上述“只说不练”的观望僵局,主要是因为迫切出海的中国
资本常常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
首先,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初到硅谷的中国
资本本地资源积累不多,本来就面临着项目获取渠道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中国
资本还对未来投资的项目普遍存在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值。出于功利的考虑,中国企业希望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可以快速获得中国
市场的认可,在中国
上市或者并入中国
上市公司,这就使得能够符合他们预期的项目少之又少。
第二,中国
资本之间竞争激烈。即便企业能够找到小有名气又前景良好的目标进行合作,投资时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也会使美梦落空。相比起两年前的陌生与疏离,2015年以来,美国企业对于中国
资本的接受度正逐步上升,随之而来的中国
资本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好的项目往往会受到“众星捧月”一般的待遇,“无脑土豪”显然已经不能受到青睐,中国
资本与外国企业之间的契合度越发成为热门公司筛选投资人的重要标准。
以虚拟现实技术公司Voke为例,2016年3月,Voke获得了1250万
美元的A轮投资,而此前加入投资方阵而参与面试的中国企业就有十多家。
当然,也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由于缺乏对于所
投行业的理解,导致
资本智能度较低,与企业的相关度和契合度也都较为不足;同时,由于中企对于股份持有额度的欲望太强,也使对方企业感觉到过多的压力,这些都成为他们投不进想投公司的主要原因。
第三,投进后无法合作。即便投资成功,中美跨境投资还会存在后续的合作难题。由于中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引进产品、投资人以及扩大中国
市场等中国企业的雄心壮志,美国企业的CEO等高层往往会存在不同意见,这也导致了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价值观差异和道路规划的不同。
四种模式进行跨境
投资需循序渐进
应该肯定的是,中国
资本出海正从小众发展为目前被美国主流公司所接受。而在投资模式方面,按照
资本的介入度以及投资难度,中国
上市公司的跨境
风险投资可以参照采取四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可以被称为学习模式,适用" 于刚刚进入美国创业界试水的中国企业,既有利于了解新兴产品和新兴行业的发展
趋势,也有利于企业为未来合作开辟
市场进行前期布局。在这一模式下,中国企业可以采取“小额参股”的模式,以5%以下的参股方式或者以行业
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的身份投资孵化器平台等方式,加深对于行业的理解。
第二种模式是授权模式,在对于公司和产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之后,中企可以转入授权模式,以10%到15%的股份确保拿到产品和渠道在中国
市场的优先授权。
第三种模式是战略合作,当中国投资方和美国企业加深理解,在财务回报上也产生期望时,可以转型为战略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也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在这一模式之中,企业可以采取持股20%到30%,或在中国设立独家合资企业等方式进行合作。
而第四种模式是整合模式,指中方持股40%以上,与美国企业合并财务以及业务管理深度合作,并在董事会有足够的席位。
此外,比股份提升更重要的是,这四种模式实际上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
在中国公司对于
市场缺乏了解,买方投资以及自我管理和消化能力都不够强的情况下,应该先采取学习模式,通过小额参股的方式避免文化整合的问题。“一口吃个胖子”显然不适用于跨境投资。
接着,在对于产品和
市场有了清晰定位,管理消化能力也都匹配的阶段,才可以考虑争取产品和渠道的授权。而当中国企业的基本框架能够完全融合美国公司时才可以考虑持有20%以上的股份,进行战略合作。
文化融合是最大门槛
从学习模式到授权模式再到战略合作,虽然目前中资出海面临着找项目、" 同行竞争以及后续合作等的种种难题,但这些都是经历一段时间后能够逐步解决的问题。
随着美国本土公司对中资接受度的提升,今年,中国出海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中资出海的种种困难中,最大的困难是文化的认同感。
实际上,由于美国创业者对于中国文化不熟悉,因此很难认同,对此,历史经验证明主要有两种解决之道,一种是日本企业采用的占领模式,还有一种是犹太人采用的全盘融合的模式。
前车之鉴可以参照日本企业。21世纪初,日本公司在美国采取“占领模式”,购买洛克菲勒大厦在内的大量美国公司并设立大量日企在美国的子公司,风光一时无两。然而,现在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影响力急剧萎缩,远不如印度、犹太等和美国文化融合得毫无痕迹的企业。
所以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最佳方式应该注重文化融合,即中方通过
资本的方式与美国创业者进行“联姻”,在中国
市场进行变现。
当优秀的美国本土企业难以认同中国企业文化,刚刚出海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和授权模式确保美国创业者聚焦于创新而中国
投资者着力于中国
市场的变现,双方各司其职,循序渐进,达成双赢。目前看来,这也是真正达到中国
资本建立
全球影响力的最优化方法以及时代的必然
趋势。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