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恒生网络成增存
摘要:从余额宝崛起伊始," 互联网理念的财富管理风潮如火如荼," 移动互联技术改造着行业生态,财富管理革命正在上演。差异化的财富管理,正成为当前的新趋势。
财富管理市场庞大
近年来,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在经历高速发展时期, 证券公司、基金公司、" 私募基金、" 期货公司、独立销售机构, 以及银行理财、" 保险、" 信托等各类财富管理机构蓬勃发展,财富管理规模迅速成长。 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约15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为13.98万亿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9.3万亿元。证监会监管范围内,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及各类私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2年末的7.2万亿元增长到 2014年底的20.5万亿元,两年增长了185%,在包括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在内的大类财富管理市场上,已经占有近四成份额。
伴随着余额宝的快速崛起,第三方支付率先应用于资产管理,以“宝”类产品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激活了互联网场景下的潜在客户资源,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方面树立了典范。移动互联技术全面改造行业生态,财富管理革命正在上演。财富管理随后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O2O平台、独立销售机构等各种渠道和模式下快速的成长。
业务发展模式各异
传统" 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众多,诸如:“独立第三方销售公司”、“第三方支付”、“P2P借贷”、“众筹融资”、“直销银行”、“互联网理财服务”等,发展模式与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各类常见的业务模式有以下几种:
1、 类余额宝业务:
互联网机构同传统基金公司合作,通过对传统货币基金产品做改造,将实现“实时交易,收益日结,场景结合”的类余额宝产品提供给互联网渠道的终端用户。因为互联网公司的“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体验”的优势,使得传统的货币基金产品快速获得用户的认可与使用,传统的基金公司也因为产品的创新与资管规模的快速提升获得了高速发展,快速从“普通金融机构”转变到“明星金融机构”,完成了华丽转身,给互联网金融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答卷。
2、 互联网理财业务:
传统金融机构产品代销通过银行、" 券商、第三方代销、官网直销等方式进行销售,但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用户时间,互联网的理财业务无疑是重要的服务方式。
具备互联网流量和用户的互联网渠道同各类金融产品提供方,包括券商、基金、保险等机构合作,推出互联网理财新方式,主打“保本”理财。如果把“类余额宝”比做成活期存款,那么“互联网理财”则可以看成“定期存款”。
3、 互联网开户业务:
互联网机构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进行合作,通过渠道引流模式,将平台流量引入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从而开立股东交易账户、基金账户,开立账户后,后期通过经纪业务获得收入。同时通过互联网开户的用户,可以获得较低的佣金优惠。
4、 互联网020结合业务: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与传统线下资源,通过线下推广方式为投资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为线下的用户提供线上的理财服务。从而推动金融机构业务的发展。该模式中以互联网投顾、工资宝等模式为主,在行业不断发展中逐渐探索,也积累了大量成熟的客户,通过和投顾服务结合,可以催生出更多创新的业务模式。
5、 独立第三方销售业务:
具备一定用户资源与资产管理能力的第三方机构,通过申请第三方销售牌照,开展独立第三方销售业务。以公募基金为基础,逐步覆盖各类产品,实现综合财富管理。
6、 中证协发布的其他创新方向:
2015年3月,中证协则要求互联网证券创新资格的券商需要从6个方向做三年业务规划:
1. 互联网经纪业务
2. 互联网投资咨询
3. 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
4. 互联网资产管理
5. 互联网众筹业务
6. 互联网P2P融资
在2015年3月28日举行的中国杭州财富管理论坛,也给互联网财富管理模式与发展方向给了重要的指引,包括欧洲的信托模式,瑞士的私人银行模式," 美国的投顾模式与" 创投模式。鼓励" 大众创新创业,也为各个财富管理机构发展“以用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为主业”的财富管理提出了重要的借鉴方向。
机遇与挑战并存
通过分析当前财富管理方向,不难看出,财富管理业务落地难点在以下两方面:
业务上,要做财富管理,必须考虑两个层面“产品体验+渠道拓展”。是否有合适的核心产品。只有将自身核心的产品推出,才有可能获得用户认可。是否有丰富的渠道拓展。只有将产品结合渠道,才能让产品传递到终端用户,让用户发现并使用。
落地方面,必须考虑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系统支持。互联网金融业务对软件系统架构、团队运作效率、传统资源协同有着较高要求,如果无法支持到位,很可能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甚至会阻碍新业务的创新。
财富管理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方向,垂直类和综合化等不同类型的财富管理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差异化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里突围?在当下全民理财的时代里,值得我们深思。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