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眼镜暴利行业的变革,核心主角一定是传统实体眼镜店,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进行引流,靠增加单量分摊房租降低成本,从而降低售价。而靠炒作概念的上门配镜020企业都是在耍流氓,是以消费者眼镜健康为代价的跳梁小丑。
商界新的颠覆在不断上演,可谓开创了许多的先河,去年阿里跟" 苏宁的战略组合,以及后期" 苏宁跟" 万达的携手并进,到如今个大巨头开展线下实体店,无一不显示着体验经济时代的逼近,目前的消费体验愈加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电商天花板的瓶颈愈加明显。
这里的消费不满足更多的表现为服务的体验,消费者感受方面。网上购物与其卖产品,不如说是卖PPT,再漂亮的PPT终究不能穿在身上避羞,遑论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场景革命时代的到来,线下真真切切的用户体验越来越成为用户的第一刚需。作为消费性产品市场的大佬们都开始转型扎实做线下体验,那么作为健康型刚需的配镜业务,对消费者健康有要求更高的场景需求,饱受质疑的上门配镜行业能满足要求吗?上门配镜服务又该何去何从,夕阳西下,怕是徒留惆怅的背影............作为曾经的上门配镜验光师给你扒一扒上门配镜的技术内幕。
上门配镜之旧镜测试
旧镜测试是根据消费者原来眼镜的度数用焦度计等设备测出,通过得知旧镜在此基础上插片验光。从验光理论上来讲,是主观验光与客观验光的结合,理论层面是站的住脚的,虽然站的住脚,却站不稳经不住推敲与琢磨。旧镜验光早已有之,只是鉴于度数的误差性,被一度摒弃,020上门配镜,只是新瓶装旧酒,依托概念的包装与炒作。旧镜测试优点为效率高,短时间内即可测出度数,缺点亦很明显,度数的不准确性,误差过大,眼睛的其他健康参数获取的空白性,只是单纯的得到个度数数据,而通过焦度计测出来的旧镜度数成为最终度数,说来说去其实上门配镜的精髓就是度数的不变化,按照原来的度数配,因为度数变化消费者就需要适应,本身就错误的基础上测出来的度数能准确吗?为了后期的服务成本,镜片的加工成本,验光师的绩效压力,那么理所当然的就是不管怎么测,最后的结果就是度数不变。与其说是上门配镜,倒不如说是上门换镜框来的实在。
在体验经济时代,其存在的必要性值得商榷,顾客每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一次深层次的参与感营销。上门配镜连眼睛的最低级功能——度数准确都做不到,更别提依托于配镜之外的用户体验,用户配镜的首要需求是度数的舒适与准确,其次才是价格,便利性等,上门配镜表面上是一种体贴的服务,而实质是一种服务与产品的本末倒置,服务不是让产品发声,而是让产品发出的声音更大,所以先得有过硬的产品,让产品发声,其次再通过服务将声音扩大,否则配镜020只会是镜花水月,而且还是破碎的镜,凋零的花,浑浊的水,残缺的月。
上门配镜之成本核算
谈020眼镜公司之前有必要先谈谈传统眼镜企业的成本问题。
市面上的眼镜,拿一副卖二百块钱的镜架来说,生产商大概就是几块钱成本(根据个别镜架销量不同,越畅销,边际成本越低,这里按普通款说),最终到潘家园,丹阳等批发集散地大概就是二十五元左右,镜片的话,与此类似,不一赘述。
一般情况下,一副眼镜最大的成本不在于眼镜本身的价格,更多的是房租,人工的附加费用,且眼镜是个耐用低频产品,三年不开张,开张撑三年是大多数低频产品的共同销售策略,以一个两万人的学校来说,一天的需求量也就是两三副(实地考察,取的平均数数据)而学校也不止一个眼镜店,最少也是两三个眼镜店,所以一个店平均每天就一副眼镜的销售量,学校再小的店日房租都得最低三百起(以北京等一线城市为例),加上人员开支,店主资金的机会成本,一天总成本大该五百到六百之间,知道为什么随随便便在一个犄角旮旯里配个最烂的眼镜都得四五百了吧。
这样细算起来,这个行业确实存在诸多的痛点,成本结构不合理,急需颠覆。把房租成本去掉,上门服务的020配镜也是基于此理念应运而生的。那么算过传统眼镜的成本,我们再来算一算上门配镜020行业的成本,看一看颠覆的契机在哪?
我之前在的那家公司销售验光人员为三十人,每个月的销量大概为四五百副,加上房租人员开支,其他非直接产生利润的部门开支,每个月大概要三十万左右,三十万投入产出为四五百副,每个消费者的获取成本为600元,烧掉六百元获得一个低频的客户," 美团," 滴滴等公司完全靠资本推动型的公司也没有这么高的获客成本,而" 美团," 滴滴获得的完全是高频刚需的用户,作为低频的眼镜这么高的获客成本不可不谓天价。
这么高的获客成本并非单单推广策略,管理能力所囿,如果单纯的从一个公司说起也就没有代表性意义啦,而是由眼镜本身的属性所决定。首先,频次过于低,一般都是除非真心不能用了,要不一般不会换。其次二次转化的困难,天使用户获取难,而种子用户的二次转化更难,真心不是买水果,不需要就是真心不需要,有一种爱叫真不爱,同学同事之间推荐介绍意义真心不大,最后客单价也不高,几百块钱的价格决定了这个市场不会出现大公司,资金的力量是调配市场的一极重要力量,有意无意间会促进加剧行业的变革,而小市场很难有大的格局变动,无疑,眼镜行业就是这么一种形态客观存在。
即使有资本进入该行业,初心必然是为了升值掘金,短期内可能不会在意资本的倍数递增,可是如果长期投资得不到合理回馈,谁还会傻傻坚守。毕竟是一袋袋的钱,不是卫生纸,就是是卫生纸,还能擦腚也比烧了强啊,资本家可能做好事,也可能做坏事,但是绝对不会做错事。股市低迷,资本寒冬已至,地主家也没余粮啦,一个不能带来资金效益的市场,退潮后的裸泳显得那么尴尬。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