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业化变现尝试上滴滴已经先行了一步。除去此前试驾业务之外,近日滴滴又试图推出电商卖车的业务。而Uber方面,在引入了一系列中国的
投资者之后,也初现了商业化的苗头。

投资者的名单,但仍旧没有公布
融资金额" />
" Uber及" Uber中国的
融资好像一团疑云,从去年6月开始被提起,“
融资、质疑、宣布完成、再质疑”反复上演着这样的闹剧。
1月11日下午,优步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再次对外宣布,Uber中国已经完成了B轮
融资,其中来自中国的
投资者包括," 中信
证券、" 中国人寿、" 中国太平、" 海航集团以及" 广汽集团等。
卡拉尼克表示,Uber中国的
投资者名单中有着大量的中国
投资者," 海航集团则是Uber中国的大股东。不过,卡拉尼克依旧没有透露Uber中国此轮
融资的金额,只是称在此轮之前其估值70亿
美元,而Uber中国的CEO人选,也并没有像此前说的那样如期的定下来。
Uber拉了一个
全球化的“大伙伴”
按照" 海航集团总裁谭向东的说法,海航不仅是Uber中国的大股东,同Uber
全球也有着一定的
资本关系(" 海航集团曾购买了Uber
全球的可转换
债券)。而谭向东表示,海航选择Uber而不是" 滴滴的原因在于其
全球化的服务。
根据海航和Uber方面的
数据显示,海航17万人员工中7万多人在境外,1500亿美金的资产中大概40%,接近600亿美金在境外,而Uber覆盖6个大陆、67个国家以及360多个城市,双方的服务和用户可以进行一定的衔接。
在双方合作之后,Uber方面会获得更多的“导流”。海航会在其手机应用内直接接入呼叫Uber的服务;Uber可以为海航旗下的4亿用户提供
全球范围的出行和接送机服务;以及 Swissport机场服务公司还将为Uber开辟专属等候区,Swissport是
全球最大地面服务及货运服务供应商,于2015年被海航收购。
据了解,Swissport的地面服务已经覆盖了
全球49个国家,172个机场以及700万高端客户,仅国内就有十几个机场。而此前Uber在美国的业务并没有获准机场载客的权限,相反的是Uber的对头," 滴滴的盟友" Lyft在去年12月率先获得了机场特许的准入牌照。
“一年烧掉40亿美金”,卡拉尼克爆了滴滴一个大料
前有" Lyft的围追堵截,后有滴滴的穷追猛打。巧的是,在Uber宣布和海航合作的同时,滴滴也首次对外公布了其2015年全年订单数。
滴滴方面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约8亿,
数据来源:IBISWorld及Statistic Brain)的近两倍,更是超越了已成立6年的Uber刚刚在去年圣诞节实现的累计10亿订单数。而此前滴滴更是表示,滴滴用了不到对手四分之一的资金投入就超越了它。
对此
数据,Uber创始人卡拉尼克则爆料到:“现在据我所知滴滴每周要花7000万到8000万
美元来补贴司机,这相当于一年要花40亿美金来补贴司机”。卡拉尼克表示,Uber在每个里程上给司机的补贴是低于滴滴的,且Uber账面上的资金是非常充足的,会在中国进行长期的投资来确保有长期的业务。
尽管Uber中国以及Uber业务覆盖的大部分城市仍然在大量的进行补贴,根据去年9月份普华永道给出的报告显示,Uber中国每年至少要烧掉10亿美金补贴用户。但卡拉尼克表示,Uber
全球中有100多个城市已经进行了盈利,而这些盈利会持续的补给到中国
市场当中来。
“在过去的12个月里其实我有75天大概是在中国的,这也说明了中国
市场对于我们来说有多重要。其实随着我们业务飞速增长,在未来的12个月里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是在中国的各个城市。”Uber创始人卡拉尼克说道。
滴滴商业变现初现方向,Uber呢?
尽管双方烧钱补贴的步骤是惊人的一致,但是在商业化变现尝试上滴滴已经先行了一步。除去此前试驾业务之外,近日滴滴又试图推出电商卖车的业务。而Uber方面,在引入了一系列中国的
投资者之后,也初现了商业化的苗头。
在此次与海航的合作中,除了出行方面的合作,还包括
金融和租赁层面。
金融方面包括涉及专车互联网
金融平台及相关保险险种的开发,以及支付、理财产品等其他
金融业务方面。汽车租赁则是Uber
全球更为擅长的事情,谭向东表示,在他看来,在中国搞汽车租赁会比国际上更有发展空间,而更进一步的合作细节还在讨论当中。
去年12月,Uber中国在宣布广汽集团入股的同时,还表示双方将会在新车购买,以及二手车方面,与广汽集团展开合作。据了解,在此之前Uber在
全球范围内,已经与多家合作伙伴达成汽车
金融和销售方面的合作,为优步司机提供了特惠的购车
金融方面的支持。
不过,这一方面是Uber变现的尝试之一,也同样是拉拢新司机的途径之一。Uber中国的战略负责人柳甄此前曾表示,Uber
全球中伦敦第四年才开始盈利,而Uber中国的很多城市如今才刚满一岁,显然这烧钱的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