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编译自《连线》杂志文章,若离、Joyce/翻译。本文作者为《连线》编辑克莱夫·汤普森(Clive Thompson),著有畅销科技著作《比你想象得更聪明:科技如何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更聪慧》(Smarter Than You Think :How Technology is Changing Our Minds for the Better)。 一个年轻的程序员想到一个创意,当时大家都觉得它是个异想天开的馊点子。刚大学毕业,他就找到一份为欢聚时代旗下平台YY编写软件的工作。欢聚时代成立于2005年,2012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总部位于广州。在YY这个互联网语音交流平台,每月有超过1亿用户发布视频、收听其他用户的广播、演唱、打电游,或者主持脱口秀。观众们可以和视频发布者沟通,进行语音或者文字形式的聊天。 他觉得,YY应该做一种新的尝试:用公司已成熟应用的流技术提供一项约会服务,就像电视上的约会节目那样操作,让主持人建一个网络聊天室,邀请单身人士加入,鼓励他们彼此提问。通过网上互动,单身汉们可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然而,公司高管对这一提议都将信将疑。「CEO差点毙了这个点子。」首席财务官何震宇坐在公司总部的办公室这样回忆。一群兴奋的代码工程师和设计师就在他楼下第三层工作。CEO当时这样问他,你确信自己想做这东西?太傻了,没人会喜欢的。但他急不可待,坚持一试。于是高管们大手一挥,索性让他放手一搏,尽管试试看吧。 新生代创新者逐渐兴起 在中国,过去可不会有这种员工。十年前," 高科技领域的观察家抱怨,中国没有多少大无畏的创新者。当然,那时中国不乏利润丰厚的" 高科技公司,却很少有企业敢冒创新活动的风险,大多数只是模仿硅谷:" 百度仿效的是谷歌," 腾讯是" 雅虎的翻版,京东是又一个亚马逊。中国年轻一代程序员有能力编写不逊于国外" 同行的程序,却缺少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或者苹果之父乔布斯那样的冲劲。 美国西海岸创业者奉行的是试错的哲学,接受很快出现失败和经常失败,认为这样更有助于找到大卖的产品。这种观念在当时中国的年轻一代眼中无异于另类,甚至有危险。培养当时中国年轻人的教育体系注重生搬硬套的记忆训练,惩罚一切错误。在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渴望去发展稳健的大公司工作,就图有个稳定的饭碗。这种心理也不难理解,当时中国的城镇居民刚刚摆脱几十年的贫困生活,大部分农村地区还翘首以盼脱贫的机会。做社会人最好是脚踏实地,别出什么岔子。 那种心态现在已经越来越少见。中国越来越富强,新一代都市科技" 精英也更加自信,更有勇气,将小富即安的心理抛在一边。2000年,中国将近4%的国民属于中产阶级——按年收入9000至3.4万美元来算。到2012年,已有三分之二的中国人收入达到这一水平。这十年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中国国民人数翻了七倍:2015年大学应届毕业生已有700万人。就这样,中国诞生了既有创新意识又乐于冒险进取的一代新人。 曾在苹果、微软和谷歌任高管的" 中国风投资本家" 李开复评价:「我们正在看到一些二十出头的青年开办公司,他们刚刚走出校园,有些甚至辍学创业。」过去十年," 李开复致力于帮助年轻一代创建公司。现在,中国的大城市涌现了许多雄心勃勃的发明家和企业家,软件创业加速器和创客空间人才济济。他们不再期盼能加入谷歌和苹果这类科技巨头工作,和硅谷的创业者一样,他们也想创立下一个谷歌或者苹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