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中国记者生存状态报告:超过八成记者月薪并不过万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img border=1 alt=【钛媒综述】近日,美通社发布了《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在过去的多年中,“新闻民工”成了记者、编辑们的自我调侃。这份报告针对美通社PRNJ记者在线的2万名中国记者展开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477名记者的参与,持续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 src="http://i6.hexunimg.cn/2016-01-29/182081212.jpg" width=550 width=998 align=middle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钛媒综述】近日,美通社发布了《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在过去的多年中,“<a新闻民工”成了记者、编辑们的自我调侃。这份报告针对美通社PRNJ记者在线的2万名中国记者展开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477名记者的参与,持续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 src="http://i6.hexunimg.cn/2016-01-29/182081212.jpg" width=550 width=998 align=middle height=667>

 【钛媒综述】近日,美通社发布了《2016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与工作习惯》,在过去的多年中,“新闻民工”成了记者、编辑们的自我调侃。这份报告针对美通社PRNJ记者在线的2万名中国记者展开问卷调查,一共得到了1,477名记者的参与,持续时间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

其中不仅对记者的年龄、薪资等基本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还包括了数字传播影响之下,记者的工作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对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企业公关与记者的媒体关系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该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中国记者职业生存状态、记者工作习惯;信息获取与内容生产以及企业公关与记者媒体关系。以下为钛媒体整理的核心观点部分:

超过八成记者月薪并不过万

报告中显示,85后已成为中国一线新闻记者的主力军,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记者比例呈明显年轻化趋势。而中国一线新闻媒体最集中的区域仍为北上广,67.9%的记者来自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其中仅北京就占了41%。

在一线<a新闻记者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年龄在31岁以上的资深记者中,69.2%的媒体主编为男性,自媒体人中男性的比例也明显占优,超过6成。 src="http://7xil86.com2.z0.glb.qiniucdn.com/uploads/images/2016/01/屏幕快照_2016-01-28_下午2.png" width=512 align=middle height=254>

在一线新闻记者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但年龄在31岁以上的资深记者中,69.2%的媒体主编为男性,自媒体人中男性的比例也明显占优,超过6成。

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受调查者中在新闻网站和报纸的工作比例仅相差0.1%,手机端和自媒体的比例分别为2.9%,2.7%,也就说借助新媒体渠道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已经不在少数。

薪资方面,从全国范围内职业记者整体收入情况来看,排除5.6%不方便透露收入信息的受访者样本,超过8成(80.6%)的中国职业记者月薪收入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其中3成(32.2%)的记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此外,从业6-10年与11-20年的记者收入并没有随着从业时间与年龄的增长有显着提升,31-50岁之间的受访者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而从业3-5年的记者绝大多数(85.1%)月薪资水平在 1万元以下,近半数(49.3%)2年以下的新记者的月薪在2001-5000元之间,而社会/综合、教育/人力资源条线的记者收入则处于相对低位。

显然,记者的职业满意度与收入直接成正比。除此之外,国外的记者似乎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超七成记者未来五年将继续从事采编,但37%的报纸记者选择离开 超七成记者未来五年将继续从事采编,但37%的报纸记者选择离开

尽管薪资并不高,但在一线的新闻记者编辑受访者中,仍有近7成的记者表示在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还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有超过半数(55.6%)的主编级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中33.3%的主编级受访者会考虑转型公关、市场等工 作,而仅有11.1%的媒体主编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从媒体类型来看,其中37%的报纸记者表示未来5年的职业发展计划里不会继续从事采编职业,这一比例自媒体人相对明显最低,仅为2成。

近6成(58.8%)的一线新闻记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将会是其离开目前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有43.6%的受访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体的发展前景,26.7%的受访者表示“无法实现个人新闻理想”。

而在对未来的职业技能发展方面,超过半数(52.5%)的记者希望在未来增强”深度故事报道“的技能培训,其次是数字可视化新闻、摄影、选题挖掘、采访技巧等技巧分别占到了:43.1%、38.3%、37.9%、36.4%的比例。

中国记者生存状态报告:多数收入低,社交媒体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对此认为:

记者永远不要丢了优质新闻内容的生产能力,无论融合到什么程度,内容总得有人生产,新媒体发展越成熟越会注重内容的原创,内容的竞争越激烈。记者要把自己的优势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不要轻易离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仍然是内容生产的最好平台。

社交媒体,已经是记者搜寻与挖掘选题信息的关键途径

根据全球最大的公共关系咨询公司万博宣伟(Weber Shandwick)2014年发布的《亚太地区媒体从业者的数字化 生活》报告的数据发现,68%的记者称自己主要通过在线方式获取新闻,3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编辑文章时会首先查看在线资源。

而包括即时通讯工具(55.2%)、门户网站/行业网站(52.5%)、社交网站(50.8%)等在内的数字线上渠道,已经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传统的电子邮件(47.2%)与线下活动/发布会(43.5%)。接近4成(39.1%)的记者会经常使用手机新闻客户端获取报道信息或新闻线索。

人脉方面,线下活动与在线社交媒体交流是记者最常采用的渠道和方式。近7成(68.2%)的记者会通过参加<a新闻发布会和行业活动等线下交换名片的方式拓展工作人脉,而微博、微信等线上社交平台的交流(59.1%),也成为记者拓展职业人脉的重要手段之一。 src="http://7xil86.com2.z0.glb.qiniucdn.com/uploads/images/2016/01/屏幕快照_2016-01-28_下午25.png" width=585 align=middle height=394>

人脉方面,线下活动与在线社交媒体交流是记者最常采用的渠道和方式。近7成(68.2%)的记者会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和行业活动等线下交换名片的方式拓展工作人脉,而微博、微信等线上社交平台的交流(59.1%),也成为记者拓展职业人脉的重要手段之一。

突发信息的处理能力,已经成为了" 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报告显示,有68.8%的记者会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并获得突发新闻,信息追踪挖掘也是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首要目的,其次是用来跟踪通同领域媒体或关注对象所发布的信息(54.6%),近半数的记者表示使用社交媒体进行选题线索相关的信息搜寻与挖掘。

此外,数字传播环境下,可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受到记者的重视。

此外,数字传播环境下,可视化的信息呈现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受到记者的重视。

图片是记者最常使用的多媒体元素,高清拍摄的照片(56.9%)最受欢迎,有近三成(27.9%)的记者会在内容中使用" 视频。而根据ISEBOX的2015北美记者调查显示,超过80%的记者认为包含图片、信息图、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对其报道内容的影响极为重要,每篇报道平均需要花费30分钟时间去收集多媒体内容,65%的记者表示新闻稿中提供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元素会更有助于其使用,而四分之三的新闻故事中包含有多媒体内容。

高产,也是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代名词之一。74.2%的一线新闻记者与自媒体作者每周生产的原创内容不超过5篇,65.7%的原创内容生产者在撰写一篇具备时 效性的新闻故事时,平均要花2-5小时进行资料收集和查证研究等准备工作。

为企业支招:新闻稿发布的最佳频率为每月两篇

信息源的获取,除了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外,企业邮件和企业公关人员也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有31%的记者每天接到超过6个来自于企业公关人员的主动沟通联络,近7成数(66.5%)的记者每天收到6篇以上来自于企业的新闻稿件,每周不低于30篇,其中13.9%的记者每天收到 21篇以上稿件,约合每周超过100篇。

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对信息获取、人际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时,更为移动便捷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正在对公关媒体关系的沟通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的职业特性要求其对信息获取、人际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时,更为移动便捷的数字化沟通方式正在对公关媒体关系的沟通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电话、邮件、面对面 等常规的沟通方式外,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即时通讯工具在中国职业记者群体中拥有相当高的工作使用率。37.4% 的记者表示更倾向于使用QQ、微信与公关人员进行沟通,但仅有1.8%的记者愿意使用微博等社交平台作为沟通工具,数字化的沟通方式正在对媒体关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内容价值与相关度是沟通成功与否的关键,近8成(78.6%)的记者表示缺乏新闻价值、营销性过强的内容会使其 选择立刻忽略,其次是内容中包含过多无用的信息(55.2%),近半数(46.7%)的记者表示如内容与其所负责或关 注的领域不相关,则会立刻忽略掉该信息且没有兴趣进行继续沟通。

报告的最后还为企业进行了支招。85%的记者一致认为新闻稿中提供“具有足够价值的新闻事件”,是能够打动其的最首要因素,有分别高达72%和67.9%的记者表示稿件内容中”资深的行业观点“与”有趣的故事角度“是更喜欢看到的价值信息。

中国记者生存状态报告:多数收入低,社交媒体成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德裕世家董事长张咏:就这样打造专业“家族办公室”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