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P2P · 正文
寻路十八年: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的艰难生存
2015-11-23 10:29 豆瓣 小油飞 1
摘要1993年,茅于轼开始用自己口袋里的钱为山西省龙水头村村民提供小额贷款。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受格莱珉模式启发,在河北易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小额信贷项目。
“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还不够快。政策上有很多问题,我反复提过多次,但目前还没有解决。而那些并非面向穷人的贷款,并不是我所说的小额贷款。”今年8月,孟加拉经济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这一次尤努斯访问中国,是为推广小额信贷和社会企业而来。此时,距离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已经过去了17年。与此同时,格莱珉银行的姊妹机构格莱珉信托在中国直接运行的四川省阿坝-松潘小额信贷公司,正因效益不佳徘徊在生死边缘。据格莱珉信托驻中国技术人员透露,其合作伙伴壹基金已经提出撤资要求。
这些年来,小额信贷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的发展都并非一帆风顺。尽管诺贝尔和平奖的光环、联合国的背书和国际资本的涌入使小额信贷这一新型金融业务兼扶贫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遍地开花,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与丑闻一刻不曾停歇,特别是2010年印度安德拉邦爆发的小额信贷危机,曾一度引发“小额信贷究竟是扶贫还是吸血”的大争论。
在尤努斯的定义下,如果借贷对象不是贫困农民,那么无论金额多少,都称不上小额信贷。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商业贷款数额巨大,如今几十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也可被冠以“小额信贷”的名义。被称为“中国小额信贷之父”的杜晓山将目前中国的小额信贷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大类,又将后者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依照这种分类方式,尤努斯在孟加拉所设立的格莱珉银行属于公益性制度主义范畴,而这也是尤努斯唯一认可的小额信贷模式。
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建军负责编制的《中国地下金融调查》显示,中国农户只有不到50%的借贷是来自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而从非正规金融机构途径获得的借贷超过55%。如同尤努斯在孟加拉的经验,小额信贷在中国农村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自从2005年央行开始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以来,中国商业性贷款机构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67家,从业人员5.84万人,贷款余额4892.59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977亿元。其中,内蒙古拥有全国最多的小贷机构,数量达到436家,江苏和安徽分别以430家和424家紧随其后。
然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小额信贷公司业务中,5万元以下贷款不足2%,而50万元以上贷款占到86%。尽管2008年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23号文)中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但事实上,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更倾向于为中小企业而非个人提供贷款。而主要面向农户个体、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两万元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其生存状况并没有数据显示得如此光鲜。数据显示,我国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已经从2003年鼎盛时期的三百多家萎缩到不到一百家。
目前中国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既包括政府主导下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网点开展的信贷业务,也包括非政府机构接受国际机构资助或独立开展的扶贫性信贷项目;此外,村镇银行和部分商业性信贷公司也有面向个体农户的小贷服务。多年来,这些小贷机构在格莱珉模式的影响下各自摸索着适合中国的本土化路径,同时与来自政策、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周旋搏斗。它们试图证明小额信贷是贫穷的掘墓人,却也得小心翼翼地绕开路途中的重重陷阱。
1">2">3">4">5">6"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