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中国本土创投迎来了最为惨痛的“寒冬”。创业板未能如期开放让本土创投的退出渠道被阻断。在当年,仅深圳一地就有近百家本土创投在这一年倒闭。深创投、达晨创投等今天知名的本土机构在那一年的日子都不好过。 前一年风生水起的阚治东临危受命,应深圳市政府邀请出任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的总裁。终因窟窿巨大、支持有限、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等原因而无力回天,并于2003年12月初辞职。 后因涉嫌操控“双哈”股票 ,被捕21日,后释放。中国资本市场所经历的一系列“洗牌”也影响到了本土创投。 回顾到这段令人唏嘘的往事时,许多本土创投亲历者这样形容:“‘狼来了’多年后,我们成为了没有‘娘’养的孩子,资金没有到位,市场也没有通畅退出渠道,许多机构都会想到去炒股甚至是融资租赁,在那个时代活着是最重要的。”
和本土创投发展的境遇不同,美元基金则开始了互联网泡沫后的新一轮布局。这其中尤以熊晓鸽带领的IDG为代表。在互联网泡沫后,IDG开始物色那些“物美价廉”的互联网公司。日后证明,这一次的“捕猎”收获颇丰。 2002年的一个晚上,IDG合伙人杨飞与李彦宏谈了6个小时改变商务模式的问题。按照原来的模式走,不足以支持百度成为一个大公司,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成为搜索引擎的服务提供商,成为新兴的媒体。两人还就要做世界第一的中文搜索引擎还是只次于Google的搜索网页做了争论,最终决定要做就做第一,绝不跟着别人屁股走。 李彦宏与杨飞的这次现代版“隆中对”也为日后百度的战略指明了方向。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百度与Google中国的竞争一直是业内关注话题。百度最终成为搜索引擎老大并最终位列BAT三巨头之一,早在十多年前便已是两人定下的目标。杨飞也成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投资人之一。
在百度第二轮融资的时候,杨飞代表IDG投入150万美元,IDG共获得百度5%的股权。回顾当时的环境,IDG投资百度时互联网经济正处于最寒冷的严冬,大家都对互联网公司避之不及,杨飞的投资一度被看作是勇敢的尝试。对于百度的投资也标志着IDG在互联网泡沫之后开始逐渐成为中国创投圈的领军者之一。
时任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田溯宁的伯乐之一。1997年,孙强投资亚信让他一举成名。在后来,孙强为了帮助亚信这只年轻的创业团队,积极推动亚信引进专业人才。其中就包括后来创立华兴资本的包凡和亚信的CFO韩颖等。在中国的创投圈中,孙强可以称得上是“教父”级人物。
时任深创投总裁,后来创立东方富海。在当年清科发布的《中国创业投资十佳基金管理人》中排名第一。对于中国本土创投而言,陈玮的最大贡献在于改革创投机制。他讲国外的合伙人机制与本土的政府基金相结合,将创投引导基金这种模式引入到深创投,这也成为日后本土创投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