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P2P · 正文
江南愤青:在互联网
金融里,小企业就像苍蝇,哪有好吃的就往哪钻
2015-08-25 11:11 Coin 1
摘要“
金融原本是第三方
交易,独立在
交易双方之外,又必须依附在商业
交易之上,这样很难进行有效的
风险规避。而互联网让
金融变成了第二方
交易,像京东、阿里做的P2P,
风险管理就增强了。”

金融里,小企业就像苍蝇,哪有好吃的就往哪钻" />
嘉宾简介
陈宇先生,网名“江南愤青”,著名
财经评论人士,毕业于中国
金融学院,为“互联网
金融千人会”主要发起人之一,也是本土私募股权五十强企业德弘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获中国建设
银行“全国先进个人”称号。写作的《互联网
金融之争》等文章被网络媒体广泛转载。
互联网
金融的价值源于想象力
Q:江南好!感谢您在“江南1535茶馆”接受跨界创新平台的互联网
金融专家访谈。您出版的《风吹江南》和《支付革命》,正处在互联网
金融的风口,有关想法也难免处在论战的浪尖。您如何理解和定义互联网
金融呢?
A:很多人说我因为互联网
金融出名,实话实说我很少在乎别人的评价。对于互联网
金融,我对下定义也比较抵触。对任何新事情,先去定性再决定往哪走,这不符合发展规律。
自2011年起,我开始关注互联网
金融行业,看到它2012年兴起、2013年蓬勃发展、2014年
资本涌入,2015年进入了平稳发展。在这个历程中,我独立于这个行业外,没有太多的利益和归属纠葛,看问题也相对会清晰一些。
我希望看到什么?看到互联网
金融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命题开放就没有标准答案。互联网
金融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来定义,而是所有的人都去参与都去玩,然后自然而然形成了社会共识,这个社会共识就可以作为定义。这样的定义会更有意义一些。
过去几年,正因为这个行业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度。一旦行业被设定了一个标准,建立了一个权威,那就只能进入所谓的“沉默期”,所有的想象空间都会被打掉。
我就怕什么呢?互联网
金融一旦失去了想象力,这个行业就没有了任何投资价值。人们的期待都来自于对未来的不可知。互联网的一个特性就是反权威,权威压制了很多可能更正确、或更符合发展
趋势的声音。这个行业要更没有标准、更没有定义、更没有权威,才能更符合它的发展。
我自己就是在反权威中成长起来的。前几年,很多人过来跟我对骂,这些对骂激荡出很多想法。这两年,跟我对骂的人越来越少了。所谓的权威出现,可能让人不敢骂了。其实,互联网
金融谁都没怎么干过,怎么可能会有权威呢?互联网永远是做出来的,不是所谓的权威想出来的。他们总分析过去怎样,过去永远不代表未来。
Q:如果定义还为时尚早,那么您个人理解的互联网
金融是什么呢?
A:我对未来还缺乏想象,但可以对过去做个总结。我把互联网
金融分为两类:
第一类,本质是
金融的互联网
金融。大量非
金融机构的人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从事
金融活动。原先
金融业的门槛很高,人家进不来;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门槛降低了,人家轻松走进来了。
比如P2P,你无论在用什么样的形态、什么样的组织、披什么样的外衣,无非在放贷款或者做投资,这类互联网
金融就是
金融。
金融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权跟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分离要有利息或股息的对价。凡是符合这两个特征的互联网
金融,就在做
金融的互联网化,运用互联网来进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类,本质是互联网的互联网
金融。它是利用
金融的工具和手段让互联网业务做得更好。像阿里
金融、京东
金融、蚂蚁金服等,互联网企业做互联网
金融,目的不是跟传统
金融机构在
金融业务上一较高下,他只是在做闭环体系,做互联网的
金融化。
如果要让我来选,我愿意选择第二种类(互联网的
金融化)作为互联网
金融的代表。为什么这么说呢?
金融的互联网化只有现实意义,但没有长期价值。
金融机构不多而管制较多,使人们的
金融需求没被满足。P2P等互联网
金融业务,就通过互联网的技术,让很多传统
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人也可以被服务到。它解决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从长期来看,
金融管制不断地被取消,自由化进程不断地推进,差异最终会被抹平。这一类互联网
金融机构,也许会变成跟传统
金融机构一模一样,无非增加了
机构数量。其实
金融自由化或者
利率市场化,可以自然而然解决掉
金融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这类互联网
金融只是起了个“加速”或者“倒逼”作用,所以缺少长期价值。
互联网的
金融化既有现实意义,也有长期价值。互联网改变了所谓的社会专业分工,产生了大规模业余化的现象。以往我们判断专业还是非专业。往往是通过成本来认定的,就一件事您能干我也能干。但是我的成本比您低,这就变成了专业。
互联网出现以后,跨界成本迅速降低了,使能力更强的外行跨入了行内,业余打败了专业。像传统的
新闻传媒,对某些行业报道最多的,并不是对行业理解最深的,也不是最能够还原现场的。但在互联网时代,路上发生了车祸,路人用手机拍照,绝对比任何一个
新闻记者都能够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金融业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阿里做余额宝时,压根儿没有想过去跟
金融机构竞争,只是为了自己的体系更完善,所以阿里可以贴钱做。但是
银行是以此为主业,有成本的
银行要和没成本的互联网开打,
银行就很难受;再比如微信支付,有支付您用微信聊天、没有支付您也用微信聊天。您发现微信支付可以免费或贴钱,但是
银行永远要收费。
互联网给了高手从外行走到内行的机会,而且干的比内行还好。
金融原本是第三方
交易,独立在
交易双方之外,又必须依附在商业
交易之上,这样很难进行有效的
风险规避。而互联网让
金融变成了第二方
交易,像京东、阿里做的P2P,
风险管理就增强了。
各行各业间的原有边界模糊了,“纵深向”的逻辑被“横向化”的实践替代了。互联网企业很轻松地就进了
金融领域,干得比
银行还好。这才是互联网
金融的长期价值。
在第三方支付、P2P、众筹、
证券和保险网络销售这五类互联网
金融业务中,我觉得众筹和P2P自有资产模式符合这个特征,其余业务类型与互联网
金融的概念相去就比较远了。互联网
证券和保险,也不过将互联网作为一个销售渠道。
传统
金融机构可以被同行打败,但只能被外行颠覆,我更愿意将这种跨界颠覆称之为互联网
金融。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
市场更迭得越来越快。您花多年积累的所谓专业,都被人家用几秒钟或者几十分钟就击垮了;您花大力气做出的解决方案,被人家简简单单的办法就替代了。这已经超出了
金融问题,而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现象。
1">2">3">4"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