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句老话:“海张五修炮楼——小事一段。”这说的是1853年,清廷为防御太平军进攻,需要修筑工事,天津大盐商海张五出资在小稍直口挖壕筑垒,建城炮台六座。
据记载,在当年修筑炮台的工程中,海张五捐购数千卷大席、数百捆海绳,雇众多民夫。如此高额的支出,海张五却自诩“修炮台一事乃小事一段”。后来,他因“竭力备御”受到清廷嘉奖,被授游击衔(清武官,从三品)。
对此,有人不禁想问,既然修炮台对于海张五来说根本不在话下,那么他家到底有多阔呢?在当时作为商业巨埠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益照临张家”的海张五尚且如此富有,那么天津的其他富豪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海张五住北门龙亭街,他家的院落一直延伸到北马路,其内有多处套院,院落中有非常豪华的花纹地砖,墙砖全有镂空雕花,屋内墙上的护墙板为很厚的松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住户用这种护墙板打家具。
海张五,本名张锦文,静海独流镇人。虽为天津巨富,但张锦文却是草根出身,早年家世寒微,幼年丧父的他随母以乞讨为生,后经舅父推荐,被兵部主事海仁认为义子,排行老五,他的绰号“海张五”由来于此。
海仁本名叫麟庆,历任高官,张锦文曾在麟庆家厨房当管事。嘉庆年间,张锦文又到天津水西庄著名盐商查家谋事,之后便渐通盐务,后独挑大梁,以盐务一跃成为津门富豪。
在天津,关于海张五的故事有很多,天津风貌建筑专家金彭育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海张五受官府和各界人士之托,在官府和联军之间斡旋,与联军达成协议,建立了一个“支应局”,由民间供应联军一批财物及军需品,条件是约束联军不得下船,禁止他们外出烧杀抢掠。
一些地主、商人认为这种方法让自家财产得到保护,百姓也认为这样可以免遭战乱之苦,天津士绅将其事迹上报之后,海张五得到清廷嘉奖。
对于这位传奇人物,除了在津门做出的业绩以及为后人评说的故事之外,据文史研究者张诚介绍,海张五生前住在北门龙亭街,他家的院落一直延伸到北马路,其内有多处套院,院落中有非常豪华的花纹地砖,墙砖全有镂空雕花,屋内墙上的护墙板为松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的住户用这种厚实的护墙板打过家具。
“民国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张家第四代时,家中要变卖一些珍宝偿还外债,那时,北京一位珠宝商人得到消息,来到天津张家收购珍玩,在珠宝商面前,张家拿出了多年秘不示人的宝贝,一律用锦盒、锦匣、锦囊包装,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很多是当年朝廷御赐之物,稀世罕见者不在少数。这位珠宝商人感慨道:"北京街面上,王公大臣家我没少去,没少看精品,但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看到这么多上等的玉料和翡翠精品。"据说,卖完这批之后,张家欠的外债都还清了,还剩十万银元。”张诚说。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海张五家的财富令人咋舌,事实上,在清末民初的天津,这样的富贵之家不止海张五一家,这些富豪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排场令人惊叹。
金彭育说,1928年下台到天津英租界当寓公的民国总理潘复公馆内相当奢华,其中有四间厨房,厨师超过30人。
潘复是山东人,鲁菜是主菜,他家拥有一个鲁菜厨房;潘复的父亲潘守廉曾在河南为官20年,对豫菜很喜爱,他家有一个豫菜厨房,能做洛阳水席;作为美食家的潘复,还对淮扬菜情有独钟,天津菜就有很多淮扬菜元素,因此,他家特聘名厨打理淮扬菜厨房。另外,潘复家还有一个西餐厨房,聘请有经验的西餐厨师,以德式西餐风格为主,兼英式、法式。康有为曾到潘公馆吃了淮扬菜和西餐后赞不绝口。1934年,司徒雷登来津,在潘府会见了潘复,吃了潘公馆的淮扬菜和西餐,也给予好评。
如果说衣食住行能彰显这些富商巨贾的生活品位,那么婚丧嫁娶则是他们对外彰显财力最有力的时机。
金彭育说,1944年,他的父母结婚时,宴请亲朋好友200余人,其中婚宴设置200人的西餐和两桌供老人们用餐的中餐。分别由津门有名的永安饭店和著名饭店会芳楼的师傅“包台子”,上门操办酒席,场面十分气派,“宴席中,光酒水一项便有山海关汽水、直沽高粱白酒、烟台金牌白兰地、绍兴黄酒,还有一些洋酒,比如" 法国葡萄酒、" 英国香槟等,另外还有奶油和咖啡口味的双色冰淇淋。典礼后有舞会,洋鼓、洋号等乐器现场伴奏。”
金氏系津门望族,族中有多位著名文人,著作亦多流传,但金彭育说:“金家在那时的天津,只能算得上是书香世家,如果是顶级富豪之家筹办婚礼,场面会更加奢华。”
除了婚礼之外,出殡也是旧时民俗中的大事,更是富人们显示排场的重要时刻。
清朝“最后一个太监大总管”小德张在清亡后寓居天津。小德张在老家静海、天津和北京都有大宗田产、房产和店面,因此他在天津的晚年生活极为富裕,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使奴唤婢,动身不是车便是轿。
有记载称,1928年,小德张的母亲出殡的风光场面轰动了整个天津。当时小德张仿照慈禧太后的弟媳、隆裕皇后的生母、人称皇姥姥承恩公福晋的葬礼,给他母亲办丧事。葬礼中,所有烧的纸人穿的都是真的绫罗绸缎,前清遗老遗少、民国官员前来吊唁,皆为流水席招待。小德张的母亲下葬使用的是北京购买的金丝楠木棺材,六十四抬大杠抬棺,送葬队伍排了几里长,运送灵柩回静海,丧事场面之大,在当时天津无人能比。
旧时热心公益事业的天津富豪不在少数,金彭育说,海张五曾筹建自井泉会所,它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为附近居民义务灭火。还有一位" 德国买办雍剑秋,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方先之等来到天津,想在这里开设一所新的医院,雍剑秋得知这个信息,便将自家经营极好的西湖饭店停业,将饭店大楼惠租给他们,建立天和医院。
事实上,当时生活在天津的富豪们不仅是极尽奢华之能事,其中一些人也会把多余的钱拿出来扶弱济贫。
比如小德张在清宫时学过制药技艺,他制药后不只自家使用,还向社会施舍。然而,后来有些领药者取药后再转手倒卖获利,更有甚者将领到的名贵丸药送进了当铺,而真正的患者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医治,小德张知道这些事情后,决定不再施舍。
除此之外,旧时热心公益事业的天津富豪不在少数,金彭育说,海张五曾筹建自井泉会所,它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为附近居民义务灭火。还有一位德国买办雍剑秋,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方先之等来到天津,想在这里开设一所新的医院,雍剑秋得知这个信息,便将自家经营极好的西湖饭店停业,将饭店大楼惠租给他们,建立天和医院。
张诚介绍,“津门八大家”之一的李善人家曾经办过一个“备济社”,抚恤贫寒孤寡,施舍衣食棺木,旧时为津人称颂。天津还有一个“济生社”,为几个大户人家共同合办,不仅舍钱粮、舍药给贫苦人家,还办了义塾供穷人家的孩子读书。
另外,不仅天津市,外省市有灾害,他们也会派人救济。这些人的足迹遍布山西、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可以说为各地的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本组撰文 本报记者 肖明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