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圈钱”“跑路”等事件又处高发期。为何一些骗钱“老圈套”总有人来“买单”?记者梳理了近年来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骗术,在面对类似事件时,消费者可举一反三,攥紧自己的钱袋子。据新华社电
1高额贴息揽储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一些非常规允诺显然非机构的正常做法。关注利息的同时,不要轻信所谓的“银行信誉”,银行不仅有“内鬼”,还有人借助银行场地非法集资
2银行“飞单”
要看清合同条款是否有银行参与、是否有银行印章,明确产品是否保本、资金投向、收益、期限等,不要轻信高收益
3“原始股”
投资者只有在"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承担新三板交易结算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可以买卖股票 ,网络推销交易的所谓“原始股”不受" 法律保护
4混淆经营范围
这类公司只需在工商部门注册,实际经营范围是理财咨询,不具备融资、放贷、吸储等资质。投资人别被光鲜外表所惑,决策前应仔细查看工商执照上的经营范围,以及资金实力、资金流向等
5存单变保单
在银行推销产品的人不一定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产品也不一定是银行的产品。一般" 保险产品有一定的犹豫期,在此期间退保不会有资金损失,但过了犹豫期退保损失较大
6" 互联网上的金融传销
这种带有传销和庞氏骗局特征的平台不对接任何产业、不产生任何现金流,仅靠拉亲戚朋友入伙、将“下线”的钱回报给“上线”,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7P2P“圈钱”跑路
P2P企业良莠不齐,低收入者和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的中老年人应谨慎选择,投资前应先了解网贷平台的背景或评级报告,对高收益标的要多留心眼
曝光典型案例
116位存款人受高额贴息诱惑,将2.88亿元巨额资金存入中国" 工商银行(" 601398," 股吧)" 甘肃省临夏东乡(县)支行,却遭遇企业和银行“内鬼”勾结,以假存单作质押骗取贷款
刘女士在广发银行" 北京某支行员工推荐下购买了一款年收益达11%的" 私募基金产品,一年兑付期到后却没收到承诺的本金与利息
上海优索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段国帅炮制的假股票 在" 河南骗取上千名群众的2亿多元资金
工商执照齐全、豪车接送客户的" 吉林博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突然人去楼空,被骗的长春市民赵桂芬的10余万元积蓄随着这家公司“跑路”了
常女士要取一笔5年前“存”的10万元钱,没想到这笔“存款”却是一份保单,期限也由5年变成了10年“1万元一年变23万元”“开户即送50美元”“月息30%”……近期一家名为“MMM互助金融社区”的“理财”网站,以超高的回报吸引了诸多投资者加入
这些人容易“中招”
缺乏金融知识的老年人
绝大多数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封闭,容易轻信他人
爱贪小便宜的人
一些理财投资公司赠送粮油、水壶、毛毯等“小恩小惠”,利用一些投资者爱贪小便宜的心理,诱其上钩
对风险认知不足的人
一些投资者盲目追求高收益,对风险判断不足,应根据个人理财水平投资,首先要关注投资的安全性,其次才是收益率
抱着侥幸心理的人
一些投资人抱着侥幸心理,只要自己不是庞氏骗局的“最后一棒”,就可能“一夜暴富”,拼命拉“垫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