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金融超市 · 正文
信贷
数据不真实,7%增速哪里来?
2015-07-20 10:59 新浪博客 刘杉 1
摘要上半年企业股市
融资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占比仍不到社会
融资规模的5%,这一方面说明股市波动对企业
融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
资本市场有着巨大发展空间。

数据不真实,7%增速哪里来?" />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
经济数据,虽是例行的半年度
数据发布,但这次发布会比以往更吸引眼球,因为
市场需要从最新
数据中判断A股未来
走势,而上半年GDP增速是否破7,也成为
新闻看点。
上半年GDP增速为7%,此
数据不符合大多数
经济学家预期,
市场可能对
数据真实性产生疑问。国家统计局
新闻发言人称宏观
经济缓中趋稳,但
数据显示
经济趋稳的效果在6月显现,一改上半年下行
趋势,似乎有些突然,毕竟6月
货币供给紧张,股市暴跌,至少
金融业收入增幅下降。从
数据看,6月
经济企稳得益于工业增加值的改善,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5月的6.1%。
上半年
经济增速下降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以
货币宽松为特点的刺激政策效果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去产能过程难以逆转,另一方面是新增流动性并未注入实体
经济。从
数据看,上半年宏观
经济呈现如下特点:
一,
货币宽松效果有限。
早一天发布的
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
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59万亿元,同比多增8742亿元,占同期社会
融资规模的74.8%,同比高19.2个百分点。
这个
数据咋一看相当不错,似乎
银行对实体
经济支持力度不小,但从更能反映
金融与实体
经济关系的社会
融资规模看,同比少增了1.46万亿,表明整体
融资额在下降。而一些与企业经营更为密切的贷款
指标,更真实反映了
经济运行状况。如对实体
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同比低3.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同比低5.5个百分点,
信托贷款同比低4.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
银行承兑汇票同比低7.4个百分点,企业
债券同比低2.2个百分点。这些
指标与
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多个
融资数据增速下降,并不是因
银行贷款增加所致,而是工商活动弱化的结果。这反映出两种可能,一是
银行惜贷,更愿意将资金注入高
收益领域,如股市。二是企业主动贷款意愿降低,对投资前景不看好。这既有
市场需求不足原因,也有通缩预期。6月PPI同比继续下跌,环比降幅扩大,通缩压力犹在。
在企业
融资不足情况下,
银行对实体
经济贷款增长近两成,贷款去向值得研究,一个基本判断是,这些新增贷款并未形成直接投资,而是用于
债务人借新还旧,财政部推出的万亿地方
债务置换计划,应该是形成
银行贷款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固定资产投资不振促
经济下滑。
在目前
经济环境下,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是增加投资。但实际
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呈现逐月下降局面,5月增幅为11.4%,上半年增速为11.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投资不足所致。政府投资能力下降,源于地方财政增长受阻,同时
融资能力受限。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更多与
经济环境和预期有关。
在固定资产投资分类
指标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也是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月走低,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同比名义增速2月10.4%,3月8.5%,4月6.0%,5月5.1%,上半年4.6%。虽然房地产销售出现
反弹,但无法改变上半年投资下降局面。考虑到长周期调整,以及股市财富效应减退,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难有超预期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是近期中国
经济亮点,这不仅有利于GDP增速,也有利于促进就业。6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
指数为53.8%,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意味着非制造业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尽管第三产业上半年投资增长12.4%,但5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不排除第三产业存在增长波动问题。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用于投资的新增国内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为2月0.2%,3月-3.7%,4月-2.1%,5月-6.3%,这充分说明,上半年对实体
经济贷款增长近两成的
数据缺乏真实性,因为大幅增长的贷款并没有构成固定投资的资金来源。
三,消费与出口或存在变数。
在中国
经济转型中,消费被寄予厚望,但在
经济下行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因而消费难以扛起稳增长大旗。上半年反映实物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
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6月同比名义上涨10.6%,比5月快高0.5个百分点。消费虽然稳定,但是增速并不令人满意,而在股市变盘后,财富效应消失,下半年消费难有大的起色。
出口表现尚好,上半年出口增长0.9%,贸易顺差16128亿元,5月出口降幅较4月收窄3.4个百分点,6月出口增长2.1%,是否预示出口最差局面可能过去,仍有待验证。历年来出口大多会在四、五月份出现增速加快情况,具有季节性特征。从
汇率角度看,上半年
汇率稳定,不支持出口。而在股市泡沫破裂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这不排除中国会暂缓
资本开放步伐,并趁此机会更多让
市场决定人民币
汇率走向,这有利于中国出口,应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应变之策。
面对
经济下滑,宏观管理当局应改变稳增长
策略,从宽
货币向积极财政方向转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有效投资,这种想法已经在高层形成共识。因此,未来中央政府可能继续推出投资项目,并向地方政府提供适量
债券融资,或者通过国开行政策性贷款转化为政府投资。不过此种做法也存在弊端,一是带来道德
风险,二是延缓政府去
杠杆过程。
从
货币政策看,下半年仍会保持宽松,但宽松含义已经发生变化。鉴于
股票 市场教训,
央行降准更加谨慎,6月的“双降”行动看似积极,但降准已经转向定向调控,显示
货币政策趋向稳健。从引导
利率下行降低
融资成本角度看,
央行应继续降息,以
价格工具替代数量工具,既是调控需要,也是改革方向。当然存准率偏高,仍是问题,未来需要将存准率回归正常状态。由于物价偏低,即便近几月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央行仍有降准可能,但降准时间可能要延后。
从
融资分类看,应继续发展
资本市场。上半年企业股市
融资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占比仍不到社会
融资规模的5%,这一方面说明股市波动对企业
融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
资本市场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不过如果认定信贷增长更多用于
债务人借新还旧,那么股市
融资对实体
经济的支持应该大大高于统计
数据,尽快修复股市
市场化机制,是管理层当务之急。从
金融业对国民
经济贡献看,如果股市不振,会直接影响GDP增速。一季度
金融业增速为15.9%,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7%,有专家测算,如果
金融业增速降到去年水平,GDP增速会下降0.6个百分点。因此,股市维稳也是两方面需要,既要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也是直接稳定GDP增速。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
经济数据,虽是例行的半年度
数据发布,但这次发布会比以往更吸引眼球,因为
市场需要从最新
数据中判断A股未来
走势,而上半年GDP增速是否破7,也成为
新闻看点。
上半年GDP增速为7%,此
数据不符合大多数
经济学家预期,
市场可能对
数据真实性产生疑问。国家统计局
新闻发言人称宏观
经济缓中趋稳,但
数据显示
经济趋稳的效果在6月显现,一改上半年下行
趋势,似乎有些突然,毕竟6月
货币供给紧张,股市暴跌,至少
金融业收入增幅下降。从
数据看,6月
经济企稳得益于工业增加值的改善,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5月的6.1%。
上半年
经济增速下降并不让人感到意外,以
货币宽松为特点的刺激政策效果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去产能过程难以逆转,另一方面是新增流动性并未注入实体
经济。从
数据看,上半年宏观
经济呈现如下特点:
一,
货币宽松效果有限。
早一天发布的
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
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59万亿元,同比多增8742亿元,占同期社会
融资规模的74.8%,同比高19.2个百分点。
这个
数据咋一看相当不错,似乎
银行对实体
经济支持力度不小,但从更能反映
金融与实体
经济关系的社会
融资规模看,同比少增了1.46万亿,表明整体
融资额在下降。而一些与企业经营更为密切的贷款
指标,更真实反映了
经济运行状况。如对实体
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同比低3.1个百分点,委托贷款同比低5.5个百分点,
信托贷款同比低4.1个百分点,未贴现的
银行承兑汇票同比低7.4个百分点,企业
债券同比低2.2个百分点。这些
指标与
市场联系更为密切,多个
融资数据增速下降,并不是因
银行贷款增加所致,而是工商活动弱化的结果。这反映出两种可能,一是
银行惜贷,更愿意将资金注入高
收益领域,如股市。二是企业主动贷款意愿降低,对投资前景不看好。这既有
市场需求不足原因,也有通缩预期。6月PPI同比继续下跌,环比降幅扩大,通缩压力犹在。
在企业
融资不足情况下,
银行对实体
经济贷款增长近两成,贷款去向值得研究,一个基本判断是,这些新增贷款并未形成直接投资,而是用于
债务人借新还旧,财政部推出的万亿地方
债务置换计划,应该是形成
银行贷款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固定资产投资不振促
经济下滑。
在目前
经济环境下,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是增加投资。但实际
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呈现逐月下降局面,5月增幅为11.4%,上半年增速为11.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主要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投资不足所致。政府投资能力下降,源于地方财政增长受阻,同时
融资能力受限。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更多与
经济环境和预期有关。
在固定资产投资分类
指标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也是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逐月走低,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同比名义增速2月10.4%,3月8.5%,4月6.0%,5月5.1%,上半年4.6%。虽然房地产销售出现
反弹,但无法改变上半年投资下降局面。考虑到长周期调整,以及股市财富效应减退,下半年房地产投资难有超预期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是近期中国
经济亮点,这不仅有利于GDP增速,也有利于促进就业。6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
指数为53.8%,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意味着非制造业总体扩张步伐有所加快。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尽管第三产业上半年投资增长12.4%,但5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不排除第三产业存在增长波动问题。
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用于投资的新增国内贷款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为2月0.2%,3月-3.7%,4月-2.1%,5月-6.3%,这充分说明,上半年对实体
经济贷款增长近两成的
数据缺乏真实性,因为大幅增长的贷款并没有构成固定投资的资金来源。
三,消费与出口或存在变数。
在中国
经济转型中,消费被寄予厚望,但在
经济下行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因而消费难以扛起稳增长大旗。上半年反映实物商品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扣除
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6月同比名义上涨10.6%,比5月快高0.5个百分点。消费虽然稳定,但是增速并不令人满意,而在股市变盘后,财富效应消失,下半年消费难有大的起色。
出口表现尚好,上半年出口增长0.9%,贸易顺差16128亿元,5月出口降幅较4月收窄3.4个百分点,6月出口增长2.1%,是否预示出口最差局面可能过去,仍有待验证。历年来出口大多会在四、五月份出现增速加快情况,具有季节性特征。从
汇率角度看,上半年
汇率稳定,不支持出口。而在股市泡沫破裂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这不排除中国会暂缓
资本开放步伐,并趁此机会更多让
市场决定人民币
汇率走向,这有利于中国出口,应成为下半年稳增长的应变之策。
面对
经济下滑,宏观管理当局应改变稳增长
策略,从宽
货币向积极财政方向转变。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增加有效投资,这种想法已经在高层形成共识。因此,未来中央政府可能继续推出投资项目,并向地方政府提供适量
债券融资,或者通过国开行政策性贷款转化为政府投资。不过此种做法也存在弊端,一是带来道德
风险,二是延缓政府去
杠杆过程。
从
货币政策看,下半年仍会保持宽松,但宽松含义已经发生变化。鉴于
股票 市场教训,
央行降准更加谨慎,6月的“双降”行动看似积极,但降准已经转向定向调控,显示
货币政策趋向稳健。从引导
利率下行降低
融资成本角度看,
央行应继续降息,以
价格工具替代数量工具,既是调控需要,也是改革方向。当然存准率偏高,仍是问题,未来需要将存准率回归正常状态。由于物价偏低,即便近几月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央行仍有降准可能,但降准时间可能要延后。
从
融资分类看,应继续发展
资本市场。上半年企业股市
融资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占比仍不到社会
融资规模的5%,这一方面说明股市波动对企业
融资影响有限,另一方面也意味着
资本市场有着巨大发展空间。不过如果认定信贷增长更多用于
债务人借新还旧,那么股市
融资对实体
经济的支持应该大大高于统计
数据,尽快修复股市
市场化机制,是管理层当务之急。从
金融业对国民
经济贡献看,如果股市不振,会直接影响GDP增速。一季度
金融业增速为15.9%,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7%,有专家测算,如果
金融业增速降到去年水平,GDP增速会下降0.6个百分点。因此,股市维稳也是两方面需要,既要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也是直接稳定GDP增速。
作者刘杉:中华工商时报副总编、南开大学国经所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