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中国用短短X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用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没错,在股市中也是表现如此。
股市新的熔断机制,这个才在2016年1月4日“上线”的工具,当日即宣告正式启动运行。在A股经历了约半天交易以后,沪深300指数暴跌5%触发了第一次熔断,三家交易所(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暂停交易15分钟。交易重新恢复后,随即触发7%的熔断阀值,A股提前全天休市。
然而没过3天,A股再次触发熔断。这次似乎时间来的更早,时间更短。开盘仅13分钟便触及熔断,恢复交易后仅几分钟,沪深300指数便跌入7%全天停止交易阀值。过程之短,甚至有的股民连早餐还没吃完,就早早被迫“下班”。
作为他山之石,国内借鉴的西方资本市场制度,为' target='_blank' >何如此频繁的产生熔断,要知道,' 美国的熔断机制从1988年10月19日开始实施,直到9年之后的1997年10月27日,才等到第一次熔断,而且是全球股市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的日子。对照看来,中国的股市确实是用“短短的几天时间,便走完别人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路”,一些不甚突出的消息,恐怕都会令市场熔断。
对此,嘉丰瑞德的研究总监William指出,目前国内对熔断机制已存在不小的争议,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扼杀流动性的问题
临时停牌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但对市场来说,却具有伤害性。停牌扼杀了市场的流动性,并有可能成为助涨杀跌的工具。
2、熔断阀值设置是否合理
其次,有关5%和7%的阀值设置是否合理。按目前的情况计算,沪深300指数的波动,如去年的244个交易日里,跌幅超过5%的交易天数达到11天,涨幅超过5%的交易天数达到4天。也就是说,能启发15次熔断,平均16个交易日便有一次熔断。因此,这个熔断阀值的设置是否合理也是一个疑问。
3、高估值市场下的熔断是否有“冷静”期
另外,嘉丰瑞德的William也注意到,对于第一次熔断,投资者在一个总体估值偏高的市场,似乎并不是想着如何去“冷静”,而是想着如何出逃,怕卖不出去,进而继续引发恐慌性的杀跌,让二次熔断迅速到来。现在观察在社交媒体,人们对于快要触及熔断,已经开始习以为常,表示的词汇是“坐等”,没人愿意再买入。从成交数据来看,1月7日的再次熔断形成,整个沪市成交量仅800亿元。机制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已使下跌更易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行为。
4、制度的构建问题
中国的股市有涨跌停制度,可从股市的成长至今,中国股市的波动性却远较欧美那些不设涨跌停制度的市场的波动性更大。每每监管部门对市场的救市或者是指导,都没有改变这一点。是否咱的涨跌停制度搞错了,设立熔断机制,也是搞错了呢?
对于最后者,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然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面对这样的市场风险,且在中国股市仍处于总体估值偏高的状态下(中小板、次新股、' 创业板,你懂的),今后如何去投资、如何去应对是很有讲究的。建议如果不是特别的风险偏好投资者,不妨转为间接投资的形式,配置一些带有保障收益的证券投资品种,如众星拱月mom证券投资计划这些产品。尽管保障收益7%不算高,但好在投资稳定,还能享受股市潜在的投资高收益。而对于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建议是在做投资时,也要做好风险的对冲工作,分散投资风险。在散户为主体的投资市场,注意切莫盲目的去赌。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