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正在带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与洗牌。要在新时代更好生存,我们必须抛弃大量的旧观念与旧规则。
别了,世界500强!
钛媒体注:随着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我们确实发现,过去几十年长期笼罩在中国民营企业头上的“世界500强”外企阴影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了,2013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到今天,我们则越来越看到创业和创新经济所迸发出来的巨大活力。(查看钛媒体相关文章《大公司的坏话》和《2013,在华外企集体雪崩年》)
而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支柱的产业,长期对接外资的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如何呢?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此文,或许会给我们很多新的思考:
世界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的历史性交汇,正在带来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与洗牌。
要在新时代更好生存,我们必须抛弃大量的旧观念与旧规则。
比如,把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公司,一家一家踢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名单,然后用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替代它们。
因为,这些“小公司”才代表未来。
1、“小公司”凭什么代表未来?
我们以前为什么要跟大公司合作?
很简单,以前是越大的公司,拥有越多的创新实力,拥有越多的市场话语权。
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生产力变革,以及每一次颠覆性的市场话语权变革,最根本的推动力都是科技突破。
而在此之前,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商品的转化,主要都由大公司来完成,因为它们有充足的经费与人力资源投入,支撑自有的庞大研究机构运转,并能迅速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
仅仅是一家" 贝尔实验室,就推出了像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数字交换机、通讯卫星、蜂窝移动通讯设备、长途电视传送等产品,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
这是很长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这样的大公司也渺若星河。
但近年来,这个趋势正在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的中小企业取代世界500强,开始成为创新转化主体。
比如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比如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比如海银资本投资的,拥有全球最多电磁共振技术专利的WiTricity等等。
新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型科技公司可以在极端时间内,从小公司迅速成长为覆盖全球市场的大企业,并导致过去的跨国企业的科技优势与市场优势迅速丧失。
这些公司从创立到成为产业领袖,甚至垄断整个行业的整个过程,不再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而是在短短的十几年,甚至数年内就宣告完成。
2、这个巨变是如何发生的?
这个重大变化,起源于美国1980年通过的拜杜(Bayh-Dole)法案以及《1986年美国联邦技术转让法》。
在这些法案出台之前,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产生的专利一直由政府拥有。由于审批程序复杂,这些专利很少向私人部门转移。截至到1980年,只有不到5%的专利技术被转移到工业界进行商业化。
而这两个法案规定:在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中,发明人也有权分享专利授权许可收入,而且小企业有优先获得转移许可的权利。
这是美国式的“万众创新”和“开放民营资本”。
正是这个体制突破,让技术创新不再被大公司垄断——即使没有资金和大批人才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获得高校科研成果,直接将创新转化为产品。
美国科技创新由此迎来爆发增长。
一个经营经验很丰富、信用很好的企业家或连续创业者,加上发明了一个创新技术的专家——我称之为双长制,往往就能搭起这样一个创新中小企业的雏形。
今天,已经有大批这样的美国中小企业,从高校科研机构获得专利授权,开发新产品后投入市场。
而这些具有产业洞察的中小企业,也成为我们当前所见到的,美国开放式创" 新浪潮的主导者。
在这之前,很多人都看到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成功,看到了苹果、Facebook和Uber,但事实上,这是一个整个科技行业的创" 新浪潮,尤其是在很多大家视为传统的领域,比如材料、能源、农业等领域,这样的变化也扑天盖地而来。
而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已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
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
诸如此类,在各个信息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交汇地带,大批的创新型公司已经一堆又一堆地井喷出来。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