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身份是什么?
多重身份尝试
我始终秉持一个观点:我们远没有到要做减法的年纪。但是在进行多项尝试前,最好已经有一件事,是你坚持并努力了较长的时间。这样的好处是:通过对一件事的坚持,你已经练就了多种能力,具备了尝试的“资格”,懂得如何选择、舍弃与坚持。
这个度如果没有把握好,很容易变成了:想要的太多,而行动总是太少。
多重身份平衡
真正的平衡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你可以以1+N的形式管理自己,什么是1+N,我举个例子,最近公司在赶一个项目,需要加班,那你的生活重心是不是就是在工作上,这个就是1,N代表什么呢,代表你的其他身份,暂时变成非重点,那么应该从N中选出什么事情来做呢?一个很好的标准就是重要而非紧急事件:比如说健身;如果渡过了这个特殊时期,你的生活又回归到常态。
多重身份融合
讲讲我以前非常可笑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讨厌早到公司上班,我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当我有这种思想时,工作侵占了我生活时,我非常难受又不得不做,状态非常差。现在我的观点完全转换过来了,从时间、身份、事件进行融合,我不再把工作与生活分的很开,如果确实是有需要在生活当中做一些工作上的事,我从容对待,但如果工作过程中因为效率较高,我也会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提升自我的事;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同身份所需的技能是一样的,比如你正职工作需要强沟通能力,你业余身份如果是讲师的话,不是也需要强沟通表达能力吗?
以上是我对多重身份的一些思考,接下来,我想借这个机会,让大家进行一些自我探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想想并写下PPT上面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我曾经问过我自己的,通过想清楚这几个问题,我看明白了自己好多,所以我想,你们也看一看试试,一定要凭第一感觉思考并写下来。
如何找到多重身份
首先是故事篇
这个也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属于未来蓝图规划:从两个角度来说,一是,1年后,3年后,5年后,当别人描述你的成长故事时,你希望故事的桥段是什么?二是,同样1年后,3年后,5年后,当你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给别人听时,你最想讲自己哪一段?自己想想,就像职场君问我,能不能再做一个分享时,我头脑中第一个完整的主题就是今天晚上这个,我想这个主题,会贯穿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
其次是方向篇
依托现有工作,强化职业形象:成为当前工作专业的培训师;每一种工作都有一些对应的论坛,成为论坛上的专家;成为其他公司的技术顾问;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职业道德,以不伤害现有公司利益为前提,再做出其他选择;
寻找与现有工作完全不同的身份:写作:成为撰稿人,在诸如《简书》这样的平台上写文章,甚至是出书;' 旅游:成为旅游达人,这种业余身份最适合拥有寒暑假的老师,有较长的时间外出旅游,有成为资深驴友的时间条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搞项目等等;
弱化工作比重:我是一位职场妈妈,时常有职场妈妈问我:“工作好还是全职妈妈好?”我的回答一般都会是:“找一份相对轻松能够照顾家庭的工作,如果真的要做全职太太,也不要每天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新的课程,你不可能永远都是职场妈妈,只是暂时天平有所倾斜而已!”
第三是方法篇
前几天有一个我们打卡群的美女问我,我的那些微梦想清单的灵感是从何而来的,我有一个梦想清单库,有段时间,我看到所有与此相关的文章和列表,都会认真研究,研究多了脑子仿佛通透了,有时候看到一朵花都会联想到一些微梦想,可以给自己一张纸一支笔,把所有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写下来,把你的脑洞打开、打通,人生会有趣很多。
分享一个小故事,以前其实我对电影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后来我知道后狂热爱上了,所以我们“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火的原因也是如此,我们要有眼界,要有格局。
前两天微信上有个人私信我:如何才能通过写文章赚钱,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开始写了没有?他说没有,我也没有再多少什么。虽然说看长远很重要,但前提真的是要迈开你的步伐。1万小时定律,一直都很火,但是1万小时真的太久了,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可以尝试100小时、21天、每天1小时这种短期目标来尝试自己的每一个兴趣爱好,我试过学心理学、时间管理主题式学习、育儿学习等等内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学习要形成闭环:我们总是人为的延长学习的路径,这句话说的好听点,就是完美主义:开始时考虑太多,做的过程总是尽善尽美,无法结束。试着让自己形成闭环式的学习模式:学到知识-进行思考-进行扩展式学习-通过写作或者分享的方式输出-根据反馈补齐、修正-再分享-小结。把一个个知识进行拆散,让自己在较为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之余,还颇有成就感。
经过闭环式学习后,大体上可以判断自己对这项学习的兴趣,这个时候,你可以修正你的梦想清单,有些你可以放弃,有些你可以继续努力下去;
记录你持续努力的兴趣爱好,那些你愿意投入最多的,即使有很多困难都想办法克服的,大体上就是你较长一段时间的梦想了;
与自己和解,为什么要这样,就像我开头当中说到过的一句话,间歇性迷茫才是人生的常态,别总觉得自己很难,别人很容易。人们总是容易在低落的时候看到别人的成功,更加倍受打击。
所以,我提醒大家:别人的苦只是咬碎揉烂了往肚子里吞,别羡慕别人朋友圈式的生活方式。
如何打造多重身份
这其实是一个优缺点被不断放大的过程,优点被放大,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你,缺点被放大,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
当你被拒绝时,被不关注时,被不认可时,如果是少数的,你可以锻炼你的情绪处理能力;当是大概率事件时,肯定是你自己还不够优秀,别总是怀疑别人,先做好自己。
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是一门功课,是一个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什么捷径,一点点的进步,比其他任何的技巧都重要;接下来是一些建议方法:
1.找到平台(主+次):如微信、论坛、写书的《简书》等、抓住种子用户的机会;
2.统一形象:如头像、形象照、昵称、自我介绍等;
3.定位明晰:单一主题或者混合主题;
4.内容为王:频率、文章主题、内容质量等;
5.独特风格:规律发文、模板研究等等;
6.经营人脉:留意身边的朋友、大咖们;
7.宣传:次平台引流;主平台首发、互动;
8.自我管理:学习资料库、灵感库等、微信置顶小技巧;
9.主动出击:主动并有意识宣传自己、主动寻找平台;
10.情绪管理:自信、沮丧、受挫,间歇性迷茫才是生活的常态;
打造个人的品牌
正处在摸索阶段,不敢献丑谈太多,但我又觉得非常重要,提一点点小建议吧:
社交场合或者平台:昵称、头像、签名的统一;
脸皮厚,多亮相:以写作为例,不要怕自己写的烂,持续性的输出、有进步才最重要。也许以后我会以' 互联网的角度,完整的谈谈我的做法与看法。
有意识的扩大人脉圈
人脉就是资源,越优秀人脉圈越容易打开,人脉圈打的越开,资源越是源源不断。扩大人脉圈这个话题太大,待人诚恳、谦虚、乐于助人,保不住哪一天你就需要“用”到他,即使“用”不到,那也是一种很大的财富,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社会人。
总结
多重身份是无界的,流量可以自由流动。
另外,尝试用对话的方式,认识你自己。
行动起来,在行动过程中找到自己,100分的时间,我们应该拿70%的来学习,20%来实践,10%来分享,形成闭环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