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日常开销的掌握,是大学生学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上升,一家人,4代大学生,从60后到90后的消费变迁,见证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60后大学生:生活拮据,基本上没有物质要求
姑姑是师范学院毕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月均生活费一般控制在50-60元。除了一日三餐能够保证以外,很少有余钱花在购置衣物及娱乐活动上。
70后大学生:不愁吃穿,娱乐形势趋于多样化
老妈那时候每个月生活费在400元左右,在同学里算中等偏上了。除了180-200元用在食堂的伙食费,20-30元在学校浴室洗澡的费用这些必要开支外,逛街、买CD、偶尔买买口红之类的化妆品,还有和同学出去玩,也能花去100元左右。
80后大学生:经济宽裕,并且有了时尚意识
进入90年代后,生活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毕业八年的表哥那时每月有800多块的生活费,除去大概一半的伙食费加生活必需品的费用,还能存下挺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偶尔还能去开小灶。当时随身听、手机都是些‘潮’人配置,花在磁带CD上的钱每个月也要150元左右。
90后大学生:手机电脑是标配,月开销基本在千元以上
我回忆起刚入学时的情形,手机、电脑这些是必备。对于许多“吃货”来说,只有极少人坚持每天在食堂解决三餐问题,学校附近琳琅满目的餐厅都是难以抵制的诱惑。此外每月社团聚餐、集体出游等人际交往的开支也在所难免,并且,每个月会添置衣服以及各种护肤品。所以说,现在的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没有一千多块根本挡不住。
当然,融360小编认为除了物价和收入水平的变动,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的不成熟也造成了每月花销的飞涨:
1、享受生活的奢靡消费
在部分大学生中,享受生活已成为指导消费的全新观念,他们在消费时往往“跟着感觉走”,看见什么好看或好玩就买,校园中名牌奢侈品竞相招摇炫耀,陶醉于自己的“高档消费”生活方式,胸无大志。
2、虚荣盲目的攀比消费
部分学生由于虚荣心的驱使,往往不顾实际需要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甚至用国家发给他们的助学贷款超前、超标购物消费。当经济来源不足时,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自力更生能力,造成了一系列的校园悲剧。
3、为搞关系的“人情消费”
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与人情消费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人际人情消费过度,消费项目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增高、消费比重不断扩大、消费金额不断膨胀,消费“成人化”,抑或“社会化”趋势明显。
“月头风光,月中清仓,月底找人帮”可以说是现代大学生普遍的生活写照。消费无度的恶习和理财观念的缺乏将会让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上倍感压力,无法独立,最后只能沦为“啃老族”。大学生再不提高财商,今后要吃大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