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狗”和李世石的“人机大战”早已硝烟散尽,不过,借此东风,近期多家' 互联网金融平台争相推出“机器人理财”概念,涵盖P2P、基金、证券等多个领域。用户在APP中输入年龄、风险偏好、财务状况等个人情况,理财模型就会自动匹配相应的投资组合。那么问题就来了:“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赢了,是不是意味着机器投资顾问,也会比人类理财经理或我们自己更靠谱呢?
对此,姚太太觉得,眼下来看,“机器人理财”还不成熟,且听她来说说为什么吧。
先说说什么是机器人理财。简单来说,就是智能理财,是平台通过程序,基于对用户资产、流动性需求、收益需求等行为的分析,构建用户需求模型,来提供相应的产品组合策略,保证用户能得到最优的资产配置。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机器人理财”项目,不但有几大' 互联网巨头布局这一领域,各类互联网投资平台也在推类似业务,配置范围包括A股、开放式基金、全球ETF等领域。目前国内最大的“机器人理财”项目,已经上线了近70家基金公司1900余只基金产品。
一些不懂金融的新手会认为,“机器人理财”省去了自己学习金融的时间,但也会担忧其中会不会有风险。
姚太太也认为,相比理财师,“机器人理财”更为理性客观,不会迫于业务压力向用户推荐不恰当的理财产品,也没有情绪波动问题,更为高效省钱。从这些方面来看,“机器人理财”是有一定优势的。不过,从整个行业来看,“机器人理财”尚未真正成熟,主要风险就在于技术的不成熟,由于智能理财更为依赖企业的模型构建,投资模型构建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理财收益甚至是本金的安全。
从一些宣称是“智能投顾”的APP上,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停留在为用户提供简单的资产配置,只是简单通过在流动性和收益之间进行智能调节来提高用户的理财效率,却与严格意义上的“智能投顾”相去甚远。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机器人理财”似乎很高大上,但投资者若无法判断背后的真假和水平,这一概念就会变成企业自我包装的上佳选择。投资者更恐惧的,是智能理财的面具背后,藏着资金池的雷区。
方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