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之道】
进行财富管理时,一方面希望取得短期的绝对回报。另一方面又希望不损害自己的长期收益,无疑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要给资产管理做一个区分,那么笔者以为,可以简单分为流动性管理和财富管理两大块。
简而言之,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满足随时可能提出的资金使用需求,同时在此前提下尽量提高投资回报率;财富管理则是在没有短期资金使用需求的情况下,以追求长期财富增长最大化为目标的资产管理方式。
对于流动性管理来说,绝对回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资金的使用需求随时可能提出,任何短期绝对回报上的损失,都可能在这种资金需求下成为永久损失。
但对于财富管理而言,笔者以为,并不应当追求绝对回报。许多常见的投资类别,比如股票 投资、债券投资,除了货币和保本基金以外的大多数其它基金投资、不动产投资等等,都属于财富管理的类别。
为什么财富管理不应该追求绝对回报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沃伦·' target='_blank' >巴菲特在上世纪60年代,写在致投资者信中的一段话:“我们并不追求绝对回报,而我们的目标是在长期每年比' 标普500指数表现好10%。我相信只要能做到这点,我们的长期收益率就会很客观。但是对于那些希望我们同时保证绝对回报的投资者们,对不起,我们并不能保证这一点。”
如果我们能在上世纪60年代找到巴菲特来做财富管理,那么这是不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呢?但是连巴菲特都不追求绝对回报,我们为什么要去努力追求呢?难道我们真的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得比巴菲特先生还要出色?
对于在这个市场上沉浸已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一定会对市场巨大的波动性感到无奈。
市场的波动性来自于投资者对世界理解的不充分,而这种不充分、思维上的缺陷是由于人类思维的互相追求认同、对客观世界难以寻找到完全的确定性、自我认知和外部反馈之间的互相强化等等因素所导致的。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个非常不完美、有缺陷性、容易产生巨大波动的资本市场。从南海公司股票 和郁金香泡沫,到次贷危机、2015年内地投资者利用杠杆的巨大投机等等,资本市场中的缺陷从来没有缺席过,以后也不会消亡。
在波动如此巨大的资本市场面前,对于一定要取得绝对回报的财富管理来说,只有两种解决方式:持续进行对冲,或者尽量降低投资在风险资产上的仓位。
对于对冲来说,这种大量使用衍生品、数量模型的理论一般很美好,问题是它也不可能完全保证绝对收益,同时由于做空增加了头寸的复杂性,这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组合发生意外的可能(想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更重要的是,由于做空的大类资产本身在长期就是增长的(看看香' 港股票 指数从1970年到现在增长了多少倍),而空头仓位也会占用组合、降低资产的使用效率,所以即使是最优秀的对冲者,也很难在不损害长期收益的前提下,通过对冲取得短期绝对回报。
而对于降低仓位的做法来讲,虽然可以保证在市场大跌的时候受到更少的损失、甚至通过在极端状态下抄底而从一定程度上保证绝对回报,但是在长期,更少的仓位必然意味着更低的长期回报,长期回报也就会下降。
由此可见,如果投资者在进行财富管理时,一方面希望取得短期的绝对回报。另一方面又希望不损害自己的长期收益,无疑是很难实现的。
那么,解决方法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唯一的方法是不再重视绝对回报。
如果我们的投资能在长期取得更优秀的回报,而在短期也没有流动性问题带来的使用需求,为什么我们要在意它的短期表现是不是有一些损失呢?为什么投资者需要为了半年、一年的心情舒畅与否,放弃最后真实的投资回报呢?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定要在短期绝对回报和长期回报之间选择一个,笔者以为,还是真实的长期回报更具有吸引力吧。
(作者为' target='_blank' >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和讯网今天刊登了《财富管理不应该追求绝对回报》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