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很小开始,就听到“标会”这个词语了,并且伴随各种妻离子散的故事。等我长大读了大学,开始接触金融,再到从事' 互联网金融行业之后,我发现标会这种“互助理财”,其实风险比' 互联网金融还要大。
标会的历史已经很久了,史书记载,标会在我国起源于唐宋年间,现今广泛流行于福建、广东、浙江、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区。
最初标会是为了解决亲戚、邻里之间因为突发事件而导致经济压力骤增的问题,那种情况之下借款人可以向标会组织借贷度过难关。
也就说,标会一开始是建立在亲情、乡情、友情等血缘、地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民间信用借贷行为,具有零钱积整钱、筹措资金和获取利息收益等多重功能。
现在这种标会,还活跃在国内沿海地区,特别是很多农村和乡镇地区,标会是经久不衰,目前依然活跃在民间借贷市场上。
标会是如何运作的
标会其实具有“互助”性质,但这种互助一开始是居于感情、血缘、地理因素产生。
牵头人(民间俗称“会头”)可能只是组织几十个人形成一个标会,也有可能把上百人甚至更多的人分成以一定人数为基础的“小标会”,每个小标会则联合构成大标会。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以下的例子都是讲小标会的运作。
第一期,牵头人先在小范围内形成一个互助群体,大家先出资汇集一笔钱,由牵头人优先使用第一次会款。
有些地方牵头人可以无偿使用,有些地方可能需要支付一定利息,但大多数地方的规则是牵头人可以不用支付利息使用标会筹措到的第一笔资金。
第二期开始,标会则按期由愿意支付一定利息的会员把会款标走,不需要借钱的会员在每一期则是借钱给别的会员,自己在每一期获得利息。
下面,我用例子来说明标会的运作模式。
我们假设某个小标会加上牵头人有50个会员,所有会员必须交1000元会费(其实就是本金),这个数字可以变的,有的可能比这个多,有的可能比这个少。
假如牵头人第一期可无偿获得首期会员们筹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权,也就是从其他49名会员中募资49000元,然后按期还本金。
到了第二期大家又开始聚会投标,另外49个会员按各自的资金需求情况,以自己能够承受的利息来竞标。
在第二期,假设甲愿意给另外48个会员每人200元的利息,而且是这帮人里面愿意出最高利息的,那么甲就中标,也就是成功获得第二期募集到的资金的使用权。
牵头人因已筹得首期会款,还在还款中,所以在往后的每一期中都是无法继续募资的,但他在第二期必须拿出1000元(牵头人的每期还款金额)给甲。
其他48个会员,每个人交1000-200(甲愿意支付给每个会员的利息)=800元给甲,所以甲可以一次借得1000+(800×48)=39400元。
然后在第三期的标会中,第二期参与标会的甲和第一期的牵头人一样,也丧失了竞标的权利,同时他们都要在接下来的每一期中,拿出1000元来交给下一个得标的人。
以此类推,第50期轮到最后一人,此时其他49个会员都已经没有了竞标的权利,前面49人都必须交1000元给他,他可以一次得标49000元。
至此,标会结束。
我们可以看看这最后一个会员,我们假设每一期借钱的人愿意出的最高利息都是200元,那意味着最后一个会员除了第一期需要出1000元之外,其余48期只需要出800元,在总共49期里面,他一共出钱39400元。
到了最后一期也就是第50期,他用了39400元,赚到了49000—39400=9600元。
看起来,标会的运作模式也不复杂,资金流、资金链也很清晰,标会确实是一种民间智慧,解决了大家的募资需求,愿意出借的人也可以获得利息。
牵头人作为组织人,主要职责是保证资金链条不断、会费和利息收缴正常,让急需资金的参会者可通过标会以自己愿意支付的利息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并,让标会能够顺畅玩下去。
标会演变成非法集资
标会这种模式,无须抵押和担保,一般来说借款人也是亲人、邻居或者是同乡的人,符合' 老百姓(' 603883,' 股吧)小额融资的习惯,所以在民间能一直流传下来。
然而,标会也存在很大的风险,特别是现在的新环境之下。
近些年国内经济发展越来越乏力,加上' 房地产、能源价格飞升产生诸多暴利神话,这种游走在' 法律之外民间的标会,难免从“天使”变成“魔鬼”。
一些不法分子开始用高额的利息回报诱导老百姓加入“标会并制造各种致富神话、投资神话。比如福建等地区,就有类似的案件,最后酿成惨剧,网络都可以查到,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标会”活动愈演愈烈,参与会众越来越多,融资金额也越来越大,“标会”的利息越来越高,大大超出了互助性质范畴,演变成高风险的民间高利贷。甚至有不少“标会”实际上已成为非法集资行为。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原来的标会是居于熟人圈子,但是现在的标会组织其实不一定是熟人圈子,顶多是“半熟人”圈子,会员成员之间的地域联系不一定是同一个地方,这种模式风险会更大。
另外民间标会也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头换面,形成了甚至跨国界的组织。
比如3M互助金融之类的互助组织,其实就是非法集资的行为,通过高息揽储,其他类似的“互助组织”也是一样。
“以会养会”以贷还贷
不少人还会“以会养会”,做起空手套白狼的“生意”,这里面涉及信用风险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拿着1000元入会,接着在下一期活动时,以较高的利息拿下当期的标会款。在接下去的每一期中,他只要保证每期都能够顺利还款就可以了。
但与此同时,他可能继续加入其它的标会,同样以高息竞标拿到标会款,这样的模式他可以滚动操作,当他觉得自己吸纳的会款足够多时,直接卷款跑路。
其实标会标榜的融资“高效便捷无门槛”,反映的就是对风控的忽视或者漠视,以为基于熟人之间的借贷,彼此间相互了解,可以掌握借款人更为真实的情况。
所以,很多标会却没有对借款人进行相关的审核,更不可能配置有风控审核,有标准的催收团队、担保机制保障、风险' 保证金。
借款人跑了,也就只能等着他回来还款了,或者去他家拿点抵押物回去了。
不知你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亲人,如果有,还是需要提醒他们注意风险。
(责任编辑:王姝睿 HF059)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标会”上千年来经久不衰 现在却有可能演变成非法集资》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