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上流传了一则段子,讲的是上世纪70年末的“万元户”。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1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
现在,万元户已成历史概念。那么,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target='_blank' >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给出的答案是255万!假定当年的万元户采取五年定期储蓄不断滚动定存,即便考虑到保值贴补,当年存入银行的1万元,今天充其量也难超过10万元。10万元和255万元,相差了将近25倍,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那么,现在手中的钱,如果仅仅是存在银行,不出意外,30年后也将大概率会像上面的算法一样大幅贬值。
怎么办?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经济要发展,要么是货币扩张,要么是财政扩张,从历史经验看,货币扩张的频率更高一些,这就决定了货币是不可能不贬值的。利率不断下行是长期趋势,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就可能看出来。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投资。通俗地说,就是手中的钱,拿来投资,使钱生钱,有点类似《穷爸爸富爸爸》里面提到的那样,要使金钱成为你的仆人,而不是我们成为金钱的奴隶。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讨论钱是不断存入银行还是拿来投资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投资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国内的投资渠道还相对单一,要么楼市、要么股市。楼市目前情况不明朗,要么过热(一线城市),要么过冷(三、四线城市),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退,预计' 房地产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我们看到不少人因房地产造富后,这明显是透支了未来行情的行为,经过透支后的房地产,必然会有一个回归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
说到投资股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 炒股票 ,理解错了。投资股市和炒股票 ,完全是两码事。炒股票 ,是根据盘面的情况,进行短线炒作,这种情况盈利的概率是很低的。有这样的段子,大致意思是,最近向专家咨询学习股票 投资的人比较多,不少人立志成为专业投资人士,要专家推荐点书籍来钻研,专家感觉还是需要循序渐进,特统一回复如下:
第一阶段:《K线图》、《波浪理论》、《股市技术分析》、《量价理论》、《人民日报》、《缠论》。
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
第三阶段:《颈椎病康复指南》、《腰椎间盘突出日常护理》、《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精神病症状学》。
第四阶段:《活着》。
实际上这个段子是道出了很多人炒股票 的误区。按道理讲,股市的短期波动是无法把握的,这类投资者总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短期的规律来赚快钱,但问题是,赚这种钱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有,也是被严重夸大了的。大家想想看,' target='_blank' >巴菲特年复合收益率只有20%左右就能被称为世界股神了,可是对上述提到的短线操作者,肯定是不满足20%的年复合收益率才又想着短线操作的。那么当人们总想着尝试去完成那些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何时,付出的就是精神、身体损伤的代价。整天盯着电脑屏幕,眼睛、颈椎、腰椎、心脏、精神等方面不损伤才怪。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以投资实业的心态来投资股市。
我们知道,股市里的股票 也是各行各业都有,我们可挑选最有前景的行业,再从中挑选少数的标的进行研究,当然最主要的是产品的研究,看其产品质量是否是最有竞争力的。行业是否有前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来判断。政策大力扶持的行业,一般都是比较有前景的行业,然后可以根据对其产品质量的考察,来决定投资的标的。在投资的过程中,不要被其日常波动的股价吓坏,并且,这种投资有点类似于存钱,每个月,就把本来计划存入银行的钱,买成股票 ,然后存起来,仅此而已。当不断存着的股票 ,某段时间你发现其被市场暴炒时,或者给自己定个目标,比如30%或更高的收益率时,就获利了结,然后根据上述方法再寻找相应的标的,如此循环。说白了,就是把之前存钱的习惯改一下,变成存股,仅此而已。如果能坚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你会发现,这种方式是抵御通胀的最有效方式。
(责任编辑:张功成 HN092)和讯网今天刊登了《人民币持续贬值下如何不让自己资产缩水》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