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红的Secret和秘密面临这样的问题:用八卦把人吆喝进场后,自己能够举办的是一场精彩party,还是让用户彼此之间不咸不淡地社交、疲惫后离去?
虽然还没有公开过用户数据,但仅从App store里的表现来看,秘密这款上架两周左右的社交新秀爆发力还是相当惊人的,在全部免费排行榜中,秘密最近一周一直徘徊在20名左右,并且在下载页面的评论区里,罗列的也大多都是语气兴奋的五星好评(当然,这种评论你懂的)。
而它的Copy样本,从硅谷开始火起的Secret则正身陷在甜蜜的“绯闻”当中:不久前有消息传出,Facebook 开价1亿美元想要收购 Secret,这款突然爆红的社交应用仿佛一下戳中了人们对下一个 WhatsApp 的期待。而就在上个月,Secret才刚刚宣布获得一笔860万美元的投资。
Secret和秘密的爆红,不知是否和时机有关,在用户对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都有些倦怠的时候,突然来了这么一款产品,把以往的熟人都变成戴着面具的陌生人,用神秘撩拨着彼此的神经。
但就像在一个通宵举办的假面舞会现场,最初的 High 点过去之后,在漫漫长夜里,参与者接下来要做什么才是重点。当红的 Secret 和秘密也要面临这样的问题:用八卦把人吆喝进场后,自己能够举办的是一场人人尽兴仍不愿离开的精彩 party,还是让用户彼此之间不咸不淡地社交、疲惫后各自离去?
在泥坑里,人人都想上岸
最初有人给我推荐秘密时,语气里带着一种“谁用谁知道”的暗爽气息,事实上这也构成了我对秘密的最初感受。
刚开始刷秘密,总能在瀑布流中看到熟悉的名字和动辄几十条的相关讨论,当然,基本没什么正面评价,有时甚至还能看到疑似是被“咬”急的当事人站出来反击。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自己躲在暗戳戳的角落,看着认识的人站在泥坑当中被围观群众泼脏水,当中还有是自己讨厌的。
这时候才体会到这款应用的“暗爽”从何而来:匿名发帖、自由讨论,并且不用负任何责任。这当然不是中国特色,Secret 最初在硅谷爆红时,也都伴随着当地科技圈中的谣言和丑闻:刚上线几天,就有自称Evernote 员工的人在上面爆料自己公司将被收购,关注度的极速上升让 Evernote 的 CEO 不得不在 Twitter 上进行否认;接下来,还有人在上面指名道姓地说 Path 的创始人是个混蛋……在AppStore里 Secret 的评论列表里,一名用户在标题里写了“Boring……”,认为在这上面,“Nothing but inside Silicon Valley gossip”(除了硅谷的八卦啥都没有)。
刷了一周多以来,在我的秘密上看到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贵圈很乱,谁和谁睡、谁又和谁睡;2.猪一样的不止是队友、客户还有领导;3.哈哈哈哈我来打个酱油。
第三类还只是给秘密带来了许多无效信息,而前两种带给秘密的则是大量的否定和骂名:因为是匿名,谁都可以上来爆料,而点赞就是分享,可以将这条消息从自己的朋友圈扩散到朋友的朋友圈;而恰恰又是因为匿名,无论是被夸还是被骂,自称为“当事人”的回应都会显得格外苍白无力,那些引起争执的人,却不用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这种机制在让人爽过之后很容易带来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慌,因为缺乏安全保障,随时都会有下一个人被推入泥坑,而且很有可能就是自己。泥坑之中,人人都会抢着上岸,而原本围在岸边看热闹的人,也自然会开始犹豫是否准备撤退。
这两天在刷新秘密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虽然内容的更新量在上升,但已经正在脱离自己的社交圈,来自朋友的消息可能一天都没看到一条,反倒是满屏“朋友的朋友”看起来都很厉害,但关我啥事?
看内容不看对象,那内容呢?
“爆点”的减少当然也和应用开发者对内容的监管机制调整有关。 Secret 出来不久后,就不断有人拿上文中提到的困扰去问创始人,后来 Secret增加了举报机制,一条消息只要被两人以上举报,Secret 就会对这条消息做“只对发布者本人可见”的处理。
秘密也很快加入了类似机制,用户可以对违规内容或恶意攻击的消息进行举报,转至无觅团队处理。
一方面,大量的新增用户正在涌入秘密,里面的内容越来越繁杂;另一方面,秘密里面原本指名道姓的爆料八卦也变成了“某 L”、“某总监”,主题虽然还是“贵圈很乱”,但已经很难带入到自己生活。这样一来,在秘密上围观八卦和吐槽之后,我终于开始感到无聊:除了看不认识的人做没有前因后果的情绪宣泄之外,秘密像别的社交应用一样,也开始频繁出现了抄袭的段子、另存来的图片和无意义的酱油。
为了知道 Secret 的人们都在分享什么,我还特意借用在美国的朋友的手机号注册了个 Secret 帐号。不知是否因为我那朋友身处的学术界和科技圈没啥关系,他的通讯录里几乎没有人在用Secret 发布消息,但让我诧异的是,页面上来自美国各地的热门状态竟有不少都让人觉得暖心,随意摘录一条:“No matter how old I get,I still love putting my hand out the car window and pretend it’s flying”(不管我有多大,我仍旧喜欢把手伸出车窗外,假装在飞)。
可以看出在内容上,Secret 和秘密正在走向不同的方向:就像 Secret 的联合创始人大卫·比托(David Byttow)在接受采访时聊到的那样,Secret 的作用应该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真实”,生活中羞于表达的爱意、不愿向身边人坦承的挫败,都能在 Secret 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注册 Secret 的第二天,我还收到了来自他们官方的一封邮件,鼓励我在“友好并受人尊敬”的前提下,分享真实的自己。而在秘密这边,大约在一周前,他们的开发团队就已经停止向外界发声,可以从产品上看到的是对内容的举报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但关于产品以后的走向,我个人十分好奇。
在 Quora 上有个问题,是问“Secret这样应用的社会意义是什么?” 先不谈社会意义,在试用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 Secret 或者秘密这种产品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它能够不断走下去所依靠的生命力会是什么。记得在这种产品刚出来的时候,有人总结它的模式为“基于内容而非基于对象”,也就是说,在这上面,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依靠内容而非大 V 与否获得属于自己的影响力,这也是它最初让人着迷的地方。
但体验了秘密一周下来,却发现最初吸引人的“爆点”很难产生持续的快感,狂欢之后,留下更多的是空虚,因为八卦之外,很难在上面找到别的内容,而就连是可以作为消遣的圈内八卦,目前看起来也似乎并没有一个能够维护其持续生产的保障机制。 Secret 的温暖路线会是一个方向吗?我个人也表示怀疑,在体验了两天之后,我也开始感受到了无聊,毕竟温暖的东西还是要偶然一击,一直朝着柔软的地方敲下去,反而容易让人麻木。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