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华大基因IPO炼成记:没商业计划书VC大鳄14亿狂追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没有商业计划书,一家子公司即引来风投14亿。有人称为生物界富士康,有人誉为全球创新50强。昔日“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人人服务”这个大市场。自称“土匪”的创业家汪建,在科学和商业领域横冲直撞。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 <BR />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据悉拟来港上市,但上市时间未定,集资约4亿美元(约31.2亿港元),上市保荐人为花旗及大摩。 根据深圳华大基因科技的公司网站显示,公司成立於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没有商业计划书,一家子公司即引来风投14亿。有人称为生物界富士康,有人誉为全球创新50强。昔日“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人人服务”这个大市场。自称“土匪”的创业家汪建,在科学和商业领域横冲直撞。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据悉拟来港上市,但上市时间未定,集资约4亿美元(约31.2亿港元),上市保荐人为花旗及大摩

根据深圳华大基因科技的公司网站显示,公司成立於1999年,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如提供一站式基因组测序。自成以来,先後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画「中国部分」(1%,承担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画(10%)、水稻基因组计画、家蚕基因组计画、家鸡基因组计画、抗 SARS 研究、「炎黄一号」(100%)、大熊猫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组科研工作。以下为创业家报道解密华大基因:从“土匪”到“教父”看看这个数十亿美金的公司是如何炼成的?

没有商业计划书,一家子公司即引来风投14亿。有人称为生物界富士康,有人誉为全球创新50强。昔日“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如今冒险并购美国上市公司,瞄准“人人服务”这个大市场。自称“土匪”的创业家汪建,在科学和商业领域横冲直撞。59岁的汪建又搞定一桩大事。2013年3月18日,他领导的深圳华大基因(下称华大)宣布完成对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称CG)的全额收购。美国对手惊呼:华大买走“可口可乐秘方”。

汪建毫不掩饰收购后的野心:打通基因测序产业链,数年内使基因诊疗成为全球医院标配。他称这是一个千亿级乃至万亿级的大市场:“我为各国人民服务,各国‘人民币’会自动为我服务。”

华大基因IPO炼成记:没商业计划书VC大鳄14亿狂追

收购CG像一场赌博。 “别人说你一个穷人也冒充投资人,但这个穷人‘忽悠’到钱了。”汪建告诉《创业家》。

不喜欢守规矩的汪建,令" 红杉中国" 沈南鹏等投资人又爱又恨。“华大已经是中国最牛的生物技术公司,但它仍然像一个早期公司,未来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称。

汪建一向“胆大妄为”。这位湖南人插过队,留过学。20多年前,在得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后,他开始想象自己和它的关系。到了1999年,杨焕明和汪建等伙伴创立华大,并自作主张地宣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他们还自己搞起水稻基因组测序等大项目。政府后来掏的钱加起来数以亿计。

很长时间汪建没找到爆发机会,直到第二代" 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他迅速判断出它的价值。测序成本下降将使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成为可能。2007年,华大与中科院不欢而散,南下深圳。它一口气在《科学》《自然》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令中国绝大多数高校和科研机构望尘莫及,深圳市政府则甘心掏出上亿人民币。

2010年,华大利用国开行数亿贷款,增添100多台测序仪,一举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如今,它在商业上开始得到认可,汪建得以从容地讲述华大“四部曲”,仿佛那是与生俱来。他一边渲染对管理的不屑,一边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公司管理团队。作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他远没有听起来、看上去那么忘乎所以。“我们就是一群土匪。”汪说。

在批评者看来,华大不过是科学水平不高、依赖测序仪器和人海战术的“测序工厂”,相当于“生物界的富士康”,而汪建是狂妄之人;在赞誉者眼中,华大足以名列全球创新公司50强,是“生物界的谷歌”,而汪建可谓不世出的科技创业家。

华大究竟是怎样一家机构?汪建和他的伙伴们又是怎样一群人?

前史

【导读】汪建他们“擅自”代表中国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

汪建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想干大事情”的人。他们推崇关于两弹一星的一句话:没有一声巨响,这个世界谁也不会理睬你。

1999年7月,华大在北京顺义空港创立,初衷是为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国会1990年批准该计划,拟在15年内投入30亿美元,测定和分析一个人的全部基因。时在华盛顿大学的汪建觉得此乃“天赐良机”:基因领域将会像号召上山下乡的口号所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直到1997年,已回国创办GBI公司的汪建才找到志同道合者:长他两岁、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杨焕明,以及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于军(后留在中科院体系,不再介入华大事务)和德州大学的刘斯奇。他们决定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本无意于此的中国。

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杨焕明上台称中国愿承担其中的1%。事实上,他并未获得中国政府授权。看起来就像是一次“造反”,政府后来为什么会同意被代表不得而知。中国政府最终为此出资5000万元,杨、汪等人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团队一起得到江泽民的接见。

批评者称这是“绑架政府”。六部委轮番查账。按照华大战略规划委员会副主任" 朱岩梅的说法,汪建个人被查出花了两万多元,大多是参加各种会议的机票和住宿费,其中有不少来自每晚一两百元的旅馆。

无论是否“绑架”,华大成立之初对政府的依赖显而易见。1999年除夕,参加基因组计划尚未得到任何支持,汪建的挫折感很深:“国家不认,厂家不认,没人理我。”他排解郁闷的方法与众不同:开车从北京出发,一直向西,10个小时后到达1000多公里外的乌海。他说服一家打烊的小店老板给自己弄了饭。“我现在告诉华大的人,”汪对《创业家》说,“你们谁敢要饭去?敢要的就好,不敢要的是笨蛋。饿都饿死你了,还不敢要饭?”

与政府打交道,除了“要饭”的勇气,一定还需要技巧。2001年,杭州华大成立,做的事情是水稻基因组测序。杨焕明的家乡在浙江,当地政府提供了支持。公司里贴满“精忠报国”的标语。汪“诳”大家说日本将在“9.18”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以此激励年轻人加班加点。作为一个鼓动者,汪的手段是否高明暂且不论,效果明显。由于浙江当地政府换届等原因,华大得到的支持没有想象的多。水稻基因组项目据说花费2亿多,华大欠下一屁股债。但汪建认为这一项目意义重大:它由华大独立完成,为华大带来了“国际影响”。

2003年,SARS带来灾难的同时没忘给汪建他们一个机会。华大迅速破译四株 SARS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检测试剂盒。杨、汪团队获得胡锦涛的接见。该年11月,中编委批准在原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基础上,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杨任所长,汪是副所长之一。

2006年,新一代测序仪的出现再次让汪建激动起来:测序能力百倍增加,成本百倍降低。任职于英国Solexa公司(后被Illumina收购)的周代星找到汪建推销这种测序仪。汪显得迫不及待:第一台机器由于运输损坏无法运转,他决定再采购5台。

" 朱岩梅说,汪建敏锐地看到测序技术的进步将出现拐点,认定整个行业将迎来巨变,中科院却不可能同意购买大批新机器。2007年,杨焕明评上中科院院士。也是在这一年,汪辞去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率华大南下深圳。在华大,内部事务实际由汪建负责。

杨、汪等人一只脚在体制内,是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负责人;一只脚在体制外,是华大负责人。他们解释说,基因测序需要人手,中科院编制容纳不了那么多人。2008年年初,杨焕明被中科院免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职务,和汪建一样只剩下华大身份。“公私同行”的华大前史就此结束。

争议却未平息。2012年10月下旬,王俊回母校北大参加一个论坛,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公开批评华大。几天后,饶毅在科学网博客撰文称杨焕明领导的研究所和华大好像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华大迁往深圳后很多财产跟着走了,“公私同行”得利的是华大创始人和持股人。当年以冒领的1%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大旗,华大才能在中国要钱要地皮,有资源买仪器、招兵买马。

汪建表示南下深圳时接受了审计,抱怨批评者应该到华大实地看一看。而《创业家》希望杨焕明讲述华大创业历程时,杨表示自己时间不凑巧,婉言谢绝。

汪建现在宣称成立华大是“直奔科学”。科普作家方舟子记述他2000年11月访问华大的见闻:汪向方出示了一份两页半的“中国人基因多态性计划”申请书草稿—要求政府拨款8亿元,充满“为了中华民族千秋大业,再次请缨”之类的豪言壮语。至于“预防外国敌对势力制造针对中国人种的基因武器”,方认为系无稽之谈—有趣的是,2012年华大收购CG时,美国一些反对收购的人士也拿“基因武器”来说事,而华大已不再使用这种宏大的说法。

华大基因IPO炼成记:没商业计划书VC大鳄14亿狂追

爆发

【导读】“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汪建说。

在深圳,汪选中盐田区一家旧鞋厂落脚。华大当然没有忘记谋求政府支持,几年下来,深圳市政府提供的经费累计近亿元。

2007年4月,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民政局注册成立。这是一个事业单位。“从科学界出来就做企业,证明你在科学界是一混混。”汪建说。他们沿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英文缩写BGI。有人批评华大学术水准不行,汪建就想,要“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当年10月,华大宣布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汪建与深圳市政府打赌说“十二五”期间华大要在《科学》、《自然》几本顶尖刊物发50篇论文,结果去年超额完成。

华大基因IPO炼成记:没商业计划书VC大鳄14亿狂追
华大基因总裁汪建


随着华大测序能力提升,一些科学家及科研机构主动寻求合作。华大第一个商业模式由此产生: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服务。据华大科技COO杨旭介绍,他们既有一两万元的单子,也有上千万甚至接近亿元规模的合作协议。

2010年初,华大利用6亿元国开行贷款,从Illumina购买了128台新一代测序仪Hiseq2000。这是Illumina迄今最大一笔订单。此前,华大已拥有20多台测序仪。杨旭说,把超大型项目交给一两台机器去做,五六年才出来,是不能容忍的。

华大随着新机器的到来迅速扩张,到2012年其测序数据产出能力占全球一半以上。华大从事基因数据分析的员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甚至未毕业的年轻人,华大因此被一些人称作“测序工厂”。

汪建对这一称呼并不反感,而且自嘲是“科技民工”。“把工业发展模式搬到生物经济上来,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他们(指国内一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不是科学,最根本的一个争议就在这儿。”

2009年至2012年,华大的营收分别为3.43亿、10.37亿、12.63亿和11.05亿元。不过,汪建意识到科研测序服务的未来增长可能会比较平稳,而且,一个几万元的单子,客户也可能提出个性化要求,很难做到产品标准化。2012年年中,汪建提出放缓科研测序服务,讨论的结果是,暂不放缓,毕竟这是主要现金流来源。

在商业上,汪建更看重产前检测、宫颈癌筛查等健康服务。目前,对于唐氏综合征(一种先天性遗传疾病)筛查测出的高危孕妇,确诊需采用羊膜穿刺及绒毛取样,提取胎儿DNA,操作复杂,而且可能使少数孕妇流产。华大从2010年12月起,与北京市妇产医院、301医院合作尝试无创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每次收费约一两千元。在" 新浪微博上,一些做过无创检测的孕妇公开表示支持这种新技术。但检测不久之后被叫停—它没有得到药监局和卫生部批准。

“国家药监局的人答复说,这种新的东西没有申报途径。”华大健康业务前负责人王威博士说。她称药监局后来组织调研,觉得不该一棍子打死,这等于默许;卫生部也做过调研,结论是需要部委间协调。

汪不会放弃自己看准的机会。进不了北京,再回深圳,三次答辩后华大在当地拿到准生证。2012年,华大无创检测业务进入湖北、天津等地,当地亦有高官欣赏华大。“我们也非常狡猾,这里不行换那里,我们随时可以漂流。”截至2013年3月初,华大完成近10万例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我们走到前面去不叫违法,叫无法。科学已经证实是对的,就可以用了。”汪建说。今年年初,他参与与国务院领导的座谈时,趁机“告”了有关部门一状。

尽管只在少数城市有试点,华大健康业务已显现出爆发力,2011年营收2000万元,2012年据称为1.4亿元。汪建希望2013年仍然有数倍增长,最好在收入上超过科研测序服务。一位投资人说,当初华大对这块业务估值100亿,他们吓了一跳,但后来发现“未来是完全可能的”。《创业家》采访汪建当天,碰上泰国一家著名公立医院访问华大并签约,打算引进其健康服务。

汪建给华大设定了四部曲: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

所谓人人服务,是指基因测序和分析成本大幅度下降,生物大数据足够丰富后,人人都可以在常规诊疗中应用基因信息。目前,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下降到数千元,但加上分析成本,大概要10万元。

在科研测序和健康服务方面,华大的竞争者均已出现,其中有不少是前华大员工。2011年成立的贝瑞和康已得到" 君联资本投资,其创始人正是曾经卖给华大测序仪的周代星,华大骨干之一高扬被他拉来一起创业。对于前华大人创建的公司,华大人称之为“华小”。高扬认为“华大是愿意培养年轻人的”。他在一些高校及研究所见到,即便对于一些老旧机器,学生也不准接触或只能有限接触,而华大从不对年轻人设限。

像高扬一样离开华大的人不少。有被" 腾讯连窝端的" IT团队,也有加入清华大学的片区主管。为了稳定团队,2013年春节后华大启动员工持股计划。汪建和员工们一样在格子间办公,而且一直租房住,他对员工承诺“哪天你们还没有住房,我有好住房,你们把我杀了就完了”。

融资

【导读】几个月时间,华大融资14亿元,投资机构包括光大创投、" 云锋基金、" 红杉资本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十三陵附近一个私人农庄,聚集着数十位来自深创投、" 红杉资本、" 弘毅投资、摩根斯坦利等投资机构的重要人物。农庄女主人是今典集团张宝全的夫人王秋杨,与华大基因总裁汪建一起登过山。

创立10余年,华大从未接受过风投。汪建认为很多投资人听不懂他说的话,还想控制他。现在,他急于筹到十余亿人民币,收购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CG),并准备后续的运营费用。

汪开始面对追问。“你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你们不是发论文的吗?”“你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 万科董事长" 王石出来为汪解围。王也是汪建的山友,他不仅免费给华大做顾问,还将" 万科创始团队成员黄胜全推荐到华大。

“老汪早就做过企业……”" 王石说。湖南人汪建初中未毕业便上山下乡,9年后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湘雅医学院,后到北京中" 医药大学读硕士;1988年赴美,先后在德州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做研究,1994年回国创办GBI公司,做乙肝诊断试剂,1996年与杨焕明准备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熟悉汪建的人说,GBI赚了不少钱,但汪一度被排挤,这使得他后来非常看重控制权。

汪的耐性比王石差。他说自己甚至拍了桌子。“你是让别人给你投钱,”王石劝他,“你这样别人怎么投?”

“别人”还是有兴趣。兴趣很大。光大控股医疗健康基金团队负责人陈鹏辉是生物" 医药行业出身,在近半年时间里对华大做了各种各样的尽职调查。" 红杉资本" 沈南鹏多次带队到访华大,董事总经理杜莹专程跑到美国波士顿调查华大在客户和同行当中的口碑。“我们从怀疑到投资,经历了很痛苦的过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说。

这一过程中,一些印象据说得到更新。比如,华大不是一家商业型公司,拿了政府不少钱,没什么盈利能力。投资人调查则发现其年盈利达两亿元,政府资金所占比例已不大。比如,华大构架复杂、管理混乱。投资人则发现华大在基因测序(测定生物DNA序列,破解基因密码,这些信息在医疗、" 农业等领域均有可能应用)各个应用都成立了子公司。

“这个公司虽然有点乱,但已经搭好构架,随时可以爆发。”一位投资人说。

汪有十足的底气。“谈判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汪建说,“你要觉得你牛,跟李英睿比一比呀?我们最著名的王俊同志还不用拿出来,就把他们吓住了。”26岁的李英睿是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大科技)CEO,19岁时北大没毕业进了华大,在《科学》《自然》多次发表论文;王俊36岁,是华大CEO,被《自然》评为全球科学界2012年度十大人物,汪最近将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一职也交给了他。

华大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6岁。有业内人士表示:“华大的优势是年轻,劣势是太年轻。”

汪的本意是拉风投一起收购CG,但投资人最感兴趣的是产前诊断、宫颈癌筛查等医学服务。但投资人最终选择了面向科研机构、制药公司的基因测序服务。这是华大最主要的现金流来源,年收入超10亿元,半数来自国外。与此同时,投资人希望保留今后入股华大健康业务的优先权。当然,他们心知肚明,华大拿到钱以后,首先要干的事情是收购CG。“直到融资结束,我们都没有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华大投资总监熊力说。

2012年12月,华大宣布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出让42%股份,融资13.98亿元人民币。其中,光大控股4亿元," 云锋基金2.3亿元,红杉资本2亿元。深圳本地的深创投只投了2000万元,汪建嘲笑对方“胆小”。另有" 弘毅投资等选择放弃。

华大科技新的董事会中,华大占5席,风投占4席。但汪说:“你不要管我运作。什么叫规范公司?我能够把它做好了就是规范,我不守那些规矩。”

一位投资人谈及华大未来的风险时说,他们最欣赏和最担心的都是汪建:“跟老汪打交道是一段痛苦的过程,无论我们怎么说,他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对老汪又爱又恨,他绝对是华大的精神领袖。还有一句玩笑话,华大最大的风险就是老汪,我们怕他出昏招。”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黄文仔:星河湾要成为钻石级企业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