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其“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受到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欢迎。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若要将之装入投资“篮子”就得先做功课,弄清什么是结构性理财,以及如何看懂结构性理财产品等问题。
部分以小博大,风险较大
据某银行人士介绍,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将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工具相结合,使收益率与特定标的资产表现相挂钩的理财产品。
所谓“结构性”,体现在产品资金的运用和产品收益的实现上。有别于常规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结构性理财产品有两大投资策略:一是技术性保本策略——产品所募资金大部分运用于固定收益产品,从投资技术上保障投资者的部分或全部本金不受损失。但要强调的是,技术性保本策略并非保证本金绝对安全,当市场出现波动时,本金仍有可能出现亏损,技术性保本策略可大幅度降低本金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二是收益提升策略——将小部分产品资金投资于金融衍生品,以小博大,增强产品的潜在收益。
业内人士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在一定风险维度内“进可攻退可守”的理财产品。“进可攻”,体现在将投资者对挂钩标的资产的走势预期产品化,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选择相应的产品,若判断正确,能增强收益。“退可守”,体现在产品管理过程中运用技术性保本策略,一定程度上提升本金的安全性,因此,即便对市场判断有误,投资者仍能较大概率获得一定的基础收益(但一般略低于同期在售普通固定收益产品)。“因此,对于既向往通过资本市场(或外汇市场、商品市场等)增强收益,又对本金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结构性理财产品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该人士称。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沪上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余额仅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8.65%,大多数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的一般理财产品并非结构性理财产品。而且,上海市场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92%为保本型,对本金安全性有较高保障。
' target='_blank'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认为,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大。“2016年共发行5196只结构性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其中有3262只达到预期收益率上限,占比62.15%;有4只在实际兑付时超出区间收益上限;但未达到预期收益率下限的产品共477只,占比9.18%。从挂钩标的角度看,挂钩利率和股票 指数的较多,在未能实现预期收益下限的产品中占比分别达77.69%和21.47%。另外,虽然所有发行的3890只区间收益类结构性产品的实际收益均在区间内,但21.19%的产品是以预期收益率下限进行兑付的。”
看懂收益结构等要素
据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包含产品期限、挂钩标的、标的走势、观察日、期初价格、期末价格、收益结构等要素,有些产品还会提及参与率等概念,具体要素将根据产品自身结构设计而定。
结构性理财产品大部分是固定期限的,由于需要投资者对标的资产走势作出判断,产品期限通常为1年期以下。至于到期收益率,则与某一标的资产的表现挂钩,主要包括外汇、指数、股票 、利率、基金、商品等。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发行的结构性产品中,挂钩利率、汇率、股票 和商品的占比分别为34.3%、10.6%、10.2%和24.8%,同比分别提升2.1、0.8、1.0和17.4个百分点。
' 中信证券(' 600030,' 股吧)的彭甘霖等分析师指出,股票 挂钩品种与商品挂钩品种在今年呈现反向波动的态势,“去年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少商品走出了趋势性行情,随后从去年11月开始调整。商品挂钩类品种在年初显然受到了去年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一季度月均占比高达28.4%,由于行情缺乏持续性,二季度月均占比急速萎缩到15.5%。而股票 挂钩类品种正好相反,一季度月均占比不到6.5%,而二季度上升到21.1%。”
标的走势主要包括看涨、看跌、宽幅波动以及窄幅波动等,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市场判断选择相应产品。观察日指根据挂钩标的在何时的市场表现来决定产品的收益率,在产品期限内可以有一个或数个观察日。
收益结构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核心要素,指在挂钩资产的不同走势下,产品收益率如何变化。市场上的主流结构性理财产品主要有二元型、价差型、触发型等结构。
参与率指相对挂钩资产的变动情况,投资者实际可得到的收益比例。一般而言,参与率越高,意味着投资于衍生品的部分越多,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基础收益越低,但潜在最高收益越高。
(责任编辑:彭双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结构性理财“攻守俱佳”》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