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上海国资改革主要立足于国资委层面,淡马锡模式被作为一个“新词”被频频提及。盛大新创投和弘毅投资分别吃进上海市国有上市公司新世界和上海城投控股大量股份,并均成为各自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而益民集团和东方创业则直接联合PE发起并购基金。
“股改先行”,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迈出了第一步。而其引入PE基金、发起并购基金并寄望的“" 淡马锡模式”,则吸引了诸多PE的贴身跟进。
上海" 盛大新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盛大新创投”)、弘毅(上海)股权投资基金中心(以下简称“" 弘毅投资”)分别吃进上海市国有上市公司" 新世界和上海" 城投控股大量股份,并均成为各自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而益民集团(600824.SH)和东方创业(600278.SH)则直接联合PE发起并购基金。如前者和" 德同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目标规模为7.5亿元的“德益消费升级产业基金”。后者则与" 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一期目标30亿元的海通并购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据悉,新一轮的上海国资改革主要立足于国资委层面,核心是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等,其中," 淡马锡模式被作为一个“新词”被频频提及。其中第一步则又是股改先行,在此方面,已有多家上海国资上市公司率先迈出了第一步。
国企并购基金设立忙
上海黄浦区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的百货业上市公司" 新世界(600628)日前发布了三季报,民营企业家陈天桥执掌的盛大新创投于当季度一口吃进该公司4.1%的股权,持股数量为2182.81万股,跃居公司第二大股东。
陈天桥入股新世界,并非以盛大网络的名义,而是选择了盛大新创投,此举被视为并非陈天桥单纯的财务投资行为,或为上海民营资本和国资企业合作埋下伏笔。上海工商局的资料显示,盛大新创投成立于2012年11月10日,迄今刚刚一年,该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陈天桥系公司独资法人。盛大新创投成立后,陈天桥似乎和上海国资系统也越走越近,在今年8月,其被" 东方明珠(600832.SH)聘为独立董事。陈天桥是否会像南京的祝义材逐渐在二级市场举牌中央商场(600280.SH,原股票 简称:" 南京中商)一样,逐步在上海“吃进”这家国资百货企业,也给市场留下了想象空间。
另一家被投资公司入股的上海国企上市公司是上海国资委为实际控制人的" 城投控股(600649.SH)。" 弘毅投资受让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所持有的城投控股10%股权,该事项已被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准。弘毅投资将成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东。
弘毅投资的合伙人是弘毅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而后者的投资人则包括联想控股、全国社保基金、" 中国人寿、" 高盛、淡马锡、斯坦福大学基金等全球著名投资机构。弘毅投资入股城投控股的代价约18亿元人民币,一举成为上市公司二股东。此举的背景正是上海国资新一轮改革的即将出台。
值得一提的是,弘毅投资重金入股城投控股之后,公司董事长宣告离职,原上海仪电董事长蒋耀履新公司董事,在上海国企系统,蒋耀被视为国企市场化改制的能手。广征恒生研究员姚玮综合上述两桩事件认为城投控股被“进一步增强了改革的预期”。
除了新世界和城投控股外,益民集团(600824.SH)和东方创业(600278.SH)则开始宣布发起设立并购基金,上海国企借力" 金融杠杆,推动并购整合和产业升级,引入PE基金,完善国企改制和治理机构的行动已经悄然先启。
据益民集团公告,该公司拟携手" 德同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德益消费升级产业基金”,通过利用德同资本的资源优势及其各种专业" 金融工具放大公司的投资能力,以产业整合与并购重组等方式,专注于投资消费连锁行业和" 电子商务及其他新兴渠道的消费类企业,以及收购海外知名或有特色的消费连锁品牌整合后发展国内业务。该基金目标规模7.5亿元;公司作为基石投资人出资2.36亿元,基金管理人德同资本旗下管理公司出资1400万元,基金管理人向市场配套募集5亿元。
东方创业则于10月底宣布,出资500万元与" 海通开元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海通并购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拟注册资本为1亿元。" 海通证券的全资" 海通开元出资5100万元,占股51%,东方创业则以500万元的出资额,占股5%。该基金家发行并购基金的一期,规模暂定30亿元,东方创业拟认购1.45亿元,据估算,该并购基金的预期内部收益率可达18%。
淡马锡模式
所谓淡马锡模式,是指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尽管是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理人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尽管淡马锡模式作为一个“新词”在今年上海国资系统的内部被频频提及,但在操作上,却并非“初生牛犊”。早在2007年9月设立的国有独资的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就被定义为上海市政府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平台。至于2010年成立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当时便有“上海淡马锡”的市场美誉。但迄今来来,“上海淡马锡”在表现上却是名不副实。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表示,上海或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在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对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进行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长期跟踪研究上海国企改革的南京大学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孔繁斌教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国资改革的同时,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国企面对的将是市场,而非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市国资委、区国资委。究其本质,无论是第几轮、第几波的国资改革,其核心都是政企进一步分开。”在孔繁斌看来,上海国资距离真正的淡马锡模式,仍有很长的路。上海需要淡马锡模式,首先便是要组建更多纯粹从事资本运营的资产管理公司。
事实上,尽管之前的上海国资改革在资产" 证券化上已经先行一步,但由于国企内部的“官本位”思想,国企上市公司的诸个股东之间均不让权,让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一度剑拔弩张," 上海医药(601607.SH)这位被上海国资系统视为国资并购之典范的明星公司便是一例。该公司在改革派团队的引领下,一度完成在A股市场的三家上市公司“三合一”,并顺利在H股市场超募上市,但最终由于内部权力斗争的原因,改革派的领导团队,最终先后辞职。
不过,时至今日,一直被改革派诟病的" 上海医药股权结构复杂的局面,在上海国资启动新一轮改革前,终于有了破冰迹象。11月14日,上药集团通过上交所大宗交易平台,向上海上实转让了3340.75万股A股股票 ,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24%。由于上药集团并非上海国资全额持股,因此,上海上实斥资362.21亿元将上海" 医药1.24%股权从上药集团买入,意味着上海国资对上海" 医药的持股有所增加,控股权也趋于集中。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国资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但实现利润总额683.9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历经两轮国资改革的上海国企,依然面对”增收不增利“的局面。目前,上海国资系统上市公司合计65家,其中,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的有53家,实际控制人为区国资委的有12家,大股东控股50%以上的有20家。
其中,有多家上海国资系统的国有上市公司在之前的国企重组中被“冷落”,至今仍不得不面对主业不景气(或年年通过财务手段在数据上呈现微利),重组不提及、股价不上不下的“僵尸股”境地。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