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激活用户,1400万日活跃用户,上线刊物130余家,总订阅量超过1.6亿。当搜狐公布了截至2012年12月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数据时,引起了业内不小的惊愕:搜狐已经悄悄地拿下这么多用户了!
刚刚过去的2012年,搜狐新闻客户端取得了爆发性的增长,通过大面积的渠道推广,乘着智能机,特别是千元智能机普及的东风,终于弯道超车,成功逆袭。搜狐公布的数据显示,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超过" 网易成为最大的移动媒体平台。
抓住渠道
" 张朝阳去年曾在搜狐公司移动" 互联网媒体伙伴年会上发言称:“我们在移动" 互联网的切入点是媒体,搜狐新闻客户端和手机搜狐已拥有了很大的用户规模,这是我们的发力点。”足见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被搜狐内部从上到下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来抓。
搜狐新闻客户端的前身是“搜狐快递”,它是2010年搜狐无线部门推出的主要面向塞班平台的新闻阅读工具。
搜狐快递适应SP时代而生,2010年智能机开始流行后越来越没有市场。而此时" 网易推出了iOS新闻客户端,打开了智能机时代移动阅读市场的大门,一个崭新的机会摆在眼前。
错失微博及微信机会的搜狐,欲借搜狐新闻客户端打一场翻身仗。
2011年,搜狐快递升级为搜狐新闻客户端上线,到2011年6月获得了大约144万用户。据搜狐副总裁" 方刚介绍,搜狐新闻客户端用户第一波的快速增长是在2011年下半年,日活跃用户首次超过100万。但真正的爆发是2012年,这一年,日活跃用户超过1400万,激活用户数增长至6000万。
在方刚看来,3G网络的推广,千元智能机的普及,特别是" 运营商渠道的智能机,创造了大量的用户需求。而搜狐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通过各个渠道的合作伙伴推广,迅速提升了激活用户数。
这些合作伙伴包括20多家手机厂商、20多家主流安卓应用商店。数据显示,目前搜狐新闻客户端25%装机量来自于厂商合作,其中三星、" 华为用户份额都超过20%。
是不是说渠道的力量比产品和内容更重要?搜狐集团副总裁、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总负责人方刚给出的回答是,保持平衡节奏最重要,“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
“去年我们在Android版本的定制和预置上花了大量功夫,获得了很好的收益,2013年则将在品牌和内容上发力。”方刚称。
据他介绍,搜狐新闻客户端已经在全国所有高铁上投放了品牌广告,内容上也在举整个搜狐门户之力做自己的特色。
方刚表示,2012年搜狐在新闻客户端上投入超过1亿,而2013年,这个数字将会更多。
不得不说的竞争
随着国内智能机迅速普及,移动阅读成为不少互联网公司觊觎的蛋糕,新闻客户端成为各家门户的必争之地。
“这是移动互联网大势所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多的在移动设备上,而阅读又是移动设备上的刚性需求。”方刚说,“对于主营业务是资讯服务的公司,做新闻客户端是顺应大需求的规定动作,是媒体在移动终端的延伸和创新。”
网易新闻客户端抢了个先。2011年,“无跟帖不新闻,手机上也是”的广告贴满了公交站牌和地铁车厢。网易将其在PC上的特色延续至手机,收拢了第一批有移动新闻资讯需求的人。
网易积累起来的用户特点是:早期智能机用户、PC新闻用户、白领用户等。一位老媒体人这样说道:“以前经常在各大门户看新闻,有了智能手机想在手机上看,没得选择,只有网易有客户端。”
搜狐新闻客户端发力较晚,其绕开了与网易的正面竞争,优先开发Android版本客户端,并且借智能机普及的东风抢先到达那些新增的智能机用户。
“我们过去以为在PC上消费搜狐新闻的人,离开电脑也想要我们东西,”方刚说,“后来发现,这样的用户只是一部分,更多的用户是在PC上没有消费搜狐的内容,而在手机上却开始使用我们的新闻客户端。”
方刚认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的普及率和渗透率,与PC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有10倍的市场容量和空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需要重新审视你的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内容的定位。我们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过去,应该关注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提供更丰富、更个性化的资讯。这是推动我们产品定位和内容变化的动力。”方刚说。换句话说,在搜狐看来,一个增量用户的市场比存量用户的市场更值得关注。
通过" 运营商渠道和手机厂商合作的方式,搜狐新闻客户端获得了大量的Android用户,据了解,搜狐新闻客户端在Android设备上的激活量远远高于iOS设备,比例大概是8:2或者更高。
“2012年最重要的事情是Android版本能不能做好,在一千元的手机上能不能提供好的用户体验。我们招聘了大量工程师配合手机厂商做适配工作,这个工作很细致很繁琐,但是在这个市场井喷的时候不做,等6个月之后就来不及了。”方刚如是说。
2012年年底,搜狐宣布新闻客户端已经获得了6000万激活用户,1400万日活跃用户,超过网易成为最大的移动媒体平台。
1">2" >下一页" >阅读全文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