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报道,在经历一番裁员潮之后,国内奢侈品电商正悄然转型:从奢侈品代购向二三线名品折扣模式过渡。
这个方向的调整,在08年就已开始做出改变的" 唯品会身上可得到验证。虽然,据" 唯品会招股书披露,唯品会在2011年的亏损率高达47%,但令奢侈品电商掣肘的规模效应已经显现。
据SEC披露,唯品会拟在纽交所上市,预计融资1.25亿美元。多名业界同仁表示,希望唯品会的成功上市能为国内奢侈品电商提振信心。
“Gilt的成功难复制,死守奢侈品无出路,风投不再好忽悠”
国内奢侈品电商,在2009年开始蠢蠢欲动。优众网创始人陈啸曾对" 腾讯科技表示,这种现象的背后,一是在2008年,业内已经看到淘宝这种大众化商品在线交易的成功,而精品类的电商平台还没有在国内出现;二是,国外Gilt奢侈品电商网站的出现,让业内眼前一亮。
2008年,国内的电商创投热土也正在繁衍。" 阿里巴巴" B2B已经在香港挂牌上市,而在" C2C领域,淘宝的平台优势已不容打破,国内资本方开始在垂直电商领域寻觅机会。
电商业内人士墨林认为,2008年是国内垂直电商投资风潮的开始。
2008年2月,"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投资服饰类电商网站(麦网)/" 麦考林超过8000万美元,创下当时"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有史以来的最大单笔投资。而该笔投资,也被业内视为2008年国内" 互联网十大投资事件之一。
下一个机会在哪里?每个电商创业者,每个投资人,都在带着“嗅觉”东奔西走。
而也就在此时,Gilt开始在大洋彼岸展露出锋芒。2007年11月,凯文·莱恩(Kevin Ryan)从知名硅谷公司DoubleClick出来创办奢侈品电商网站Gilt。很快,Gilt通过采用会员制、限时抢购等模式马上吸引了大量用户,成立第二年便达到1.7亿美元的年营业额。
Gilt的疯狂马上带动了国内投资人、创业者、第三方研究机构的热情。再加上08年开始的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热。投资人和创业者认定,这就是下一个的掘金区。
一名从事奢侈品概念的电商创业者对" 腾讯科技表示,08年下半年,有VC得知自己打算创业,就建议涉足奢侈品相关概念的电商领域,并许诺了投资。
事实上,第三方机构出台的数据报告也验证出市场的需求非常坚挺。
据艾瑞数据显示,从奢侈品" 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占国内奢侈品交易规模的比例来看,2010年其渗透率为3.16%,2011年渗透率可达4.37%。而2011年奢侈品网购交易规模为107亿元,年增长68.8%。
然而,在经过三到四年的发展后,国内奢侈品电商却“滑铁卢”一般出现群体性问题。呼哈网倒闭、" 尚品网裁员、" 走秀网缩编……这不禁让业界疑问,国内奢侈品网站究竟怎么了?
“Gilt早期的成功并不具有可复制性,死守奢侈品是死路一条。”某位投资了一家国内奢侈品电商的投资人对腾讯科技说道。
这么说的原因是,Gilt等国外奢侈品电商的早期成功,与其特定时期的大环境有关,而不是能经过市场长期考验的一连贯规律。
08年全球" 金融危机从美国开始爆发,造成了美国、欧洲奢侈品的大规模滞销,而正是奢侈品品牌的大量库存积压,给Gilt带来了机会。而" 金融危机一过,Gilt的低价折扣破坏了奢侈品品牌商的价格体系,很难再获得大量的SKU以应对自身用户规模的增长。
如今,Gilt已" 经开始变招,开辟了设计师定制路线以缓解用户对奢侈品的过于依赖,此外,Gilt还将品类扩充至红酒、" 酒店" 旅游等围绕核心用户的其它需求上。
而国内的情况是,奢侈品消费需求热,但库存少。很多国外奢侈品品牌开始进驻中国,但并不愿意马上开辟网络渠道,去破坏其品牌形象和定价体系。
拿不到品牌授权的奢侈品电商如何活?
" 聚尚网副总裁易宗元对腾讯科技表示,目前国内奢侈品网站的货源大多是从欧美代购或者渠道商来的。随着欧美库存量的减少,国内奢侈品电商的SKU也根本无法覆盖到用户。
不过,奢侈品代购所需要的用户等待时间长,往往一个单子要等待1-3个月的时间。国外的消费者对网购货到的时间需求并不敏感,而国内的网购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当日拍下,第二日到货的用户体验。因此,国内做奢侈品代购的电商网站也因此用户流失很快。
易宗元称,如果奢侈品电商不采取代购的话,将货品买断后再出售所造成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奢侈品的平均单价本来就很高,二是买断后对库存压力大,此外,关税成本也很高,而代购是可以避税的。
在国内奢侈品电商一片裁员声下,有分析人士甚至抛出了更不乐观的态度:" 互联网与奢侈品基因相悖。
销售渠道扁平,使终端售价更低,是互联网商务的优势。随着线上销售规模的提升,网络平台的议价能力就越明显。然而,奢侈品销售的特点是,品牌附加值高,满足消费者炫富心态,受众人群对价格不敏感。此外,货品个性化强,但单款产品的数量小,很难按照规模的逻辑去衡量市场。
然而,更要命的是,奢侈品消费者往往将其在线下富丽堂皇的商城的购买全过程,看作满足其自身炫富心理的另一部分,而绝不仅仅是获得该物品。
而如果将便捷看作是奢侈品消费者通过线上购买唯一理由的话,可是奢侈品消费者对品质的高要求也造成在线网站的" 物流配送成本太高。
与此同时,资本的态度也在改变。" 尚品网官方在解释裁员一事时,将投资方的资金没有到位,作为了公开理由之一。
奢侈品网站向下延 改变模式或是出路
深圳时代万货" 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徐兵,曾是" 走秀网的员工。他对国内奢侈品电商的理解,与老东家不同。
徐兵称,虽然奢侈品概念在早年前好忽悠融资,但走秀网当初选择奢侈品为主攻方向,是走偏了。徐兵认为,奢侈品的销售增长速度远低于大众商品市场。
事实上,走秀网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摸索、转型。其口号已从去年的“全球品牌旗舰店”,改成了“全球时尚在线百货”。走秀网副总裁" 黄劲称,光靠奢侈品,已经很难再走出来。
目前,走秀网员工约1000名,2011年销售额近10亿元人民币,其中奢侈品占比20%多。
黄劲认为,国内奢侈品电商已经到了不能不转的时候。
据了解,国内奢侈品网站将品牌向下延伸,转得最早的是唯品会。在2008年,创立初期,唯品会将货品定位在奢侈品品类。但到了08年底,唯品会开始尝试向国内二三线品牌进行延伸。
目前,唯品会95%为名品,5%为奢侈品。名品中,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各占一半,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也只占总营收的30%左右。
易宗元也非常认可唯品会的转型。他指出,闪聚与唯品会的模式类似,现在主要是靠走二三线品牌库存的销量。他指出,国内服装品牌每年库存量20%以上,而整个国内服装市场是一个近万亿的市场。不过,与唯品会相比,闪聚的品牌会选择更高端一些。
此外,易宗元认为,Gilt、唯品会这类网站,关键一点还在于其采用的“闪购模式”。易宗元称,闪购模式的老客户重复购买率、人均购买订单数以及平均商品件数都比较高,转换率比其它电商普遍要高。
唯品会将这种“闪购模式”标注在了招股书中。据介绍,唯品会每日在首页推送15个品牌折价商品,这些商品一般比市场价低50-70%,每天早上10点开始推送,但要求每人只能当日购买2件同类商品,且一个购物车一次限购20件,此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交付购买。
易宗元认为,这种模式量大、高频的特点与奢侈品、名品相结合,能较大提升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另一方面,该模式能够带动用户的重复购买率,这使得在该模式下的电商网站对市场投入的依赖较低。
从唯品会的招股书上可看到“闪购模式”下的优势体现。据招股书披露,唯品会2011年的活跃用户数从2010年的30万增长至150万,总订单量从2010年的90万增长至720万。 2011年,总订单的91.9%来自回头客,高于2010年的86.7%。
而值得注意的是,唯品会用户数和销售的增长,并不是靠加强市场投放比例而得到的,反而从2010年营销费用占总营收比值的7.5%下降至2011年的6.7%。
做一个类比,唯品会2011年的市场费用为1530万美元,同比增长84.3%;而2011年销售额2.271亿美元,同比增长85.6%;2011年毛利润为4330万美元,同比增长92.6%。也就是说,唯品会的营收和毛利润均高于市场费用的增长比例。
易宗元称,这种“闪聚模式”下的名品销售,在创立初期,需要靠市场投放来带来知名度,而之后,主要靠老用户的重复购买率推动增长,购买基数以及品牌的诱惑力,在后期则显得更为重要。
易宗元表示,按照闪聚网的运营情况来看,品牌的不同,对用户购买基数及整体销售额的影响较大。
这也是唯品会正在考虑的因素。从四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唯品会从奢侈品,到二三线品牌,再到三四线品牌,是个逐步下延的过程,而如果要获取更大的自发性业绩增长,唯品会在选品上需要再向上小幅回兜。
徐兵表示,品牌选取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提升品牌档次,向更大更高端的品牌招商拓展,这也是唯品会要努力的方向;二是,由销售过季过期库存货品,向新款、新品拓展。
从招股书的披露中,可以看到唯品会已正在准备。2011年,唯品会商品销售成本达1.838亿美元,同比增84%。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与新的品牌商的合作原因。
对于唯品会47%的亏损率,徐兵表示这对上市影响并不太大。他认为,这只是唯品会把历史包袱丢在2011年的一种做法。在运营成本结构中,除去因为股权激励的因素外,市场投放只占总营收的6.7%,且呈下降趋势;而" 物流成本占20%,有所提升,但是因为唯品会于2011年全国各地投入的物流基地建设,随着规模的提升,物流成本比例将会下滑。此外,随着增速的提升,议价能力的逐步体现,19%的毛利率也将会有上升势头。
易宗元则认为,在经历2011年电商的疯狂烧钱以及2011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之后,奢侈品电商网站一定会改变模式,规模已经不再最重要的位置上,缩减人员、提升毛利率将变成首当其冲。
初刻CEO许晓辉表示,整个2011年,还未有一家国内电商公司在海外成功上市,唯品会若能成功上市,将提振行业信心。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