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并购市场,全球并购市场刚刚挣脱金融/">金融危机的阴霾,2010年大幅回暖,并在2011的上半年强劲上扬;但是2011年下半年全球并购市场小幅受挫,增长放缓。因欧债危机对全球并购市场的影响扩散,并购交易晴转多云,市场增长呈放缓趋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并购市场“风景独好”,不仅未受到债务危机的拖累,而且在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整合加速的大环境下,实现了火爆增长的态势,中国企业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双双翻倍增长,并购活跃度和并购金额创下六年以来的历史新高。VC/PE相关的企业并购更是快速发展,以并购方式退出热情高涨。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在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产业整合的加速的大环境下,实现了火爆增长的态势,并购活跃度和并购金额创下六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数据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长高达86.0%,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
放眼全球并购市场,清科研究中心通过研究近期并购市场的状况并结合并购活动的规律,认为2012年全球并购市场存在如下发展趋势:
2012年,预计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经济增速小幅回落。欧洲债务危机如若进一步恶化,会引起海外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全球实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性增大。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信用市场必定不断收紧,欧元区瓦解的风险增大,全球股市的巨幅波动可能性加剧,这些因素均将成为阻碍企业进行并购的“绊脚石”。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将影响投资人的信心,市场的并购需求增长受到抑制。因此,欧债危机的阴云不散,将使得全球并购市场下行压力增大。
二 机遇与风险并存,海外并购日趋审慎
回顾2011年全球企业并购,并购交易总金额与2010年相比明显下降,其中,欧洲地区的企业并购案金额同比降幅更大于全球水平,这与欧债危机导致的信用收紧和现金流短缺密切相关。预计2012年,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下,一些欧洲企业可能出现经营不善及资金流紧张的局面,这也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创造了较好的机会。但对于海外并购,如何合理的评估目标公司的价值,如何做好交易之后的日常运营管理,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以及全球化经营的运营资金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欧债危机的发展,跨国企业的并购战略日趋审慎。
2011年,全球经济仍在危机的泥潭中艰难复苏,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面临危机的同时,中国等新兴亚洲国家在稳定国内需求推动下经济继续实现稳健增长。全球并购市场中,中国、俄罗斯、巴西等市场/">新兴市场表现总是灼人眼球。2011年新兴市场国家并购交易总额占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比例进一步提升, “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交易总额占据了新兴市场并购交易的绝大部分。预计2012年,新兴市场国家、地区将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其经济实力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崛起,新兴国家企业对外扩张的意愿旺盛,因此,2012年新兴国家依然是全球并购市场的中坚力量。就中国市场来说,中国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并购交易市场,占全亚洲交易总额的23.0%,领先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其他三家“金砖四国”成员,表明中国已整体迈入并购环境成熟国家行列。
聚焦中国并购市场,清科研究中心通过研究近期并购市场的状况并结合并购活动的规律,认为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存在如下发展趋势:
一 中国并购市场井喷进行中,火爆态势将持续
回顾中国并购市场,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长高达86.0%,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其中,国内并购交易981起,披露金额的781起交易的并购总额为283.59亿美元;海外并购交易110起,披露金额的79起案例的并购总额为234.33亿美元;外资并购为66起,披露金额的39起交易的并购总额为67.66亿美元。
预计2012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井喷将持续,并购案例数和金额有望再次刷新纪录。中国并购市场的火爆是多方面利好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首先,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家持续推进“调结构”的目标,落实一系列的产业规划,实现产业整合、转移和升级,为并购市场注入了动力。并且,国家外资并购、重大资产重组等新的并购政策的出台,对中国的并购市场起到了良好的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企业日渐成熟和强大,各个行业的龙头实力雄厚,主导行业并购。从行业的角度看,产业整合的过程中,热点领域如房地产、消费品、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并购活动十分活跃。
随着产业整合的深入,各政府部门都积极出台政策,鼓励优势企业进行资产并购整合,中国各个行业中的龙头公司在并购市场起着主导的作用,对行业内中小企业的兼并收购促进了行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和整合。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在2010年到2011年两年间,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主导的并购占全部案例数的45.3%,接近总数的一半;从并购金额来看,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的交易金额占总金额的38.1%。可见,上市公司在中国的并购市场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展望未来,在国家 “十二五”期间,在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在国家“促转型、调结构”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各个行业将通过兼并重组来聚合优势生产力,中国多个行业将迎来并购高潮,在整合大潮中,那些同时具有规模、资源和技术优势的龙头上市公司将首先受益。
三 跨国并购飙升,国际舞台尽显英姿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案例每年都在递增,并购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回顾数据,2011年,中国企业共完成110起海外并购交易,与去年海外并购57起相比,同比增长93.0%;披露的并购金额达到280.99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12.9%。展望2012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金融危机为觊觎世界舞台的中国企业提供了绝好的海外并购机遇,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冲动将再次被激活。近些年中国发生的大规模海外并购多集中在能源和矿产领域,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去,参与境外企业的并购。预计2012年,海外并购将持续火热。这是由于全球经济已全面回暖,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之一,在金融危机后期发展势头强劲,整体实力迅速提升,而发达经济体目前的复苏相对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和投资活动始终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在国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环境下,拥有雄厚资金的储备的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和投资的方式,加紧了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预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中,能源及矿产行业依旧会成为最主要的领域,另外海外高科技、清洁技术企业及行业知名公司也将成为并购的目标。
同时,外资并购的交易数量和金额也呈现上升的态势。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外资并购案例66起,与去年外资并购44起相比,同比增长50.0%;披露金额的41起案例并购金额为68.60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209.2%。 预计2012年,在流动性充裕及国内吸引外资政策鼓励的大背景下,外资并购活动将逐步回暖。再加上国内出台了鼓励和引导利用外资的相关政策,如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外商投资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外资并购交易活动。
回顾数据,2011年在全球的IPO市场步入低谷的大背景下,VC/PE的上市退出回落,并购退出呈崛起之势。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 VC/PE相关企业并购共完成194起,与去年的并购数量91起相比,同比增长高达113.2%;176起披露价格的并购交易总金额达119.68亿美元。预计2012年,在欧债危机的阴云下,全球股市将持续震荡,全球IPO市场低迷,上市回报持续走低的可能性增大。VC/PE机构或将采用了方式灵活、渠道广泛的并购方式作为主要退出方式,并购退出在投资机构退出方式中的份额或将显著提高。
-------------------------------------
关于清科
清科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领先的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综合服务及投资机构,主要业务涉及:领域内的信息资讯、研究咨询、会议论坛、投资银行/">银行服务及直接投资。
服务介绍:
清科研究中心于2001年创立,研究范围涉及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新股上市、兼并收购以及TMT、传统行业、清洁技术、生技健康等行业市场研究。目前,清科研究中心已成为中国最专业权威的研究机构之一。清科研究中心旗下产品清科数据库(Zdatabase)是一款覆盖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最为全面、精准、及时的数据库,为众多有限合伙人、VC/PE投资机构、政府机构等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
清科资本是清科集团旗下的投资银行/">银行业务,为中国高成长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并购和重组方案,每年协助20多家企业完成资金募集和并购,交易金额超过2亿美元。行业涵盖互联网、通信、教育、健康医疗、消费、零售及服务业等方面。
清科创投是清科集团于2006年募集成立的创业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具有高增长潜质的中国企业,主要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和国内外著名创投机构投资于中后期企业,以领投或联合领投的方式投资于早期的创业企业。
清科投资是清科集团旗下专注于母基金(FoF)的管理平台,是一支专注投资中国市场上优秀的创业投资(VC)和私募股权基金(PE)基金的母基金。
投资界是清科集团旗下领先的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门户网站。以强大的投资人关系网络为基础,致力于为业界人士提供最及时、准确、深入的市场报道,并整合清科集团十余年的行业研究资源,倾力打造具备丰富数据及深入分析的专业化网站。
更多详情请咨询400-600-9460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投资界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投资界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