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轶
本刊特约专栏作家,曾任职于中国证券报社、'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
现为龙赢富泽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总监
未来中国经济通过改革,打破旧增长模式,放活新增长模式,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比现在勉强维持7%-8%的旧增长平台要好。中国未来如果增速换挡至5%,也许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增速换挡期最优秀“毕业生”曾经交出的答卷。
市场的怪相再次显现,呈现出糟糕' 数据与金融资产普遍繁荣的组合。7月金融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其中社会融资规模仅增2731亿元,表内、表外融资规模均大幅弱于历史均值;新增人民币贷款3852亿元;M2同比增13.5%,较上月同比大幅回落。与此同时,股市近期的上涨仍在持续。
对此,市场解读可谓众说纷纭。做重大利好解读的主要逻辑在于,这意味着降息等全面宽松政策近期出台的概率大增,从而会推动市场上行,因此目前应当继续博弈高弹性的周期股。数据不佳,推动股市上行的情况在' 美股确实时有发生,但这主要是因为美联储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政策指引的透明性以及与市场的沟通,因此就业数据变差,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美联储将继续保持宽松。而中国的政策制定机制却并非如此清晰,投资者并不能确信经济变差与政策放松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从数据变差到政策放松之间的逻辑链条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因此政策放松这一预期的形成还需要更多的信号,单纯的数据低于预期,可能还并不足够推动市场的上行。
在市场难以形成一致预期的情况下,未来重点将在于货币政策的具体路径会如何。从' target='_blank' >央行对7月份金融数据的解读以及国务院的“金十条”可以看出政府的一些思路。从央行的解读来看,央行仍然认为“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仍处在合理区间”,而货币政策仍然是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国务院的文件则认为,目前融资成本高企的原因并非只是总量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结构的不合理,而“解决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要依靠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策”。
未来通过改革,打破旧增长模式,放活新增长模式,构筑5%-6%的新增长平台,比现在勉强维持7%-8%的旧增长平台要好。中国未来如果增速换挡至5%,也许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这是增速换挡期最优秀“毕业生”曾经交出的答卷。1960年以来,在全球101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3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在这13个成功实现增速换挡的经济体中,有4个最优秀的“毕业生”:' 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和' 韩国,这4个优秀“毕业生”经济增速平均从8.3%降到4.5%,降幅在50%左右。先行经济体结构调整成功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某一项政策的结果,而是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改革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
改革是政治经济学,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政治经济学”应时代而生,将引领中国这艘巨轮驶向新航道、新常态,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下,稳住宏观,激活微观,同时调动区域战略潜力,协同发展。中国经济步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局部调整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通过谨慎的微调,去识别规律,识别新常态下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水平,进而为转型升级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提供一个稳定的宏观运行环境。此外,通过改革,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推动转型升级,形成更高质量的增长动力,使新常态下的潜在增长速度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