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专栏作家(资料图)" src="http://i7.hexunimg.cn/2014-09-19/168637395.jpg" align=middle>
曹中铭 财经专栏作家(资料图)
募投项目可帮助发行人或上市公司圈到钱,这是其最大的“魔力”所在。然而,募投项目的监管做得还不够。募投资金被挪用、项目被随意更改,甚至募投资金使用上出现糊涂账的大有人在。
上市公司通过定增方式实施再融资,在当前的市场中多如“牛毛”,但 市场的一面“旗帜”,其不仅是上一轮IPO暂停前' 新股发行的“封笔之作”,更创造了多项“第一”:2.58元的发行价格、7.17倍发行市盈率、网下获机构认购达730.67倍、网上发行超额认购742倍。特别是,本拟发行不超过6500万股募资约5.1亿元的融资3870万元。新股发行时,发行规模缩水77%,融资额缩水92%,属于典型的“瘦身”发行。也正是首发时融资额严重不足, 一家企业要成功发行股份上市,需经过中介机构辅导、上会审核、核准发行等诸多程序,而个中所耗费的时间并不短。因此,就上市公司方面却准备拿“旧瓶”装“新酒”,其利用募投项目“融资”的意图更加明显,而这在市场上不乏其例。
为了跻身于资本市场,今年4月份安徽 其实,市场上的募投乱象比比皆是。如早在2009年上市时的4个募投项目,年产1600吨的钨制品项目和5000吨的高性能硬质合金项目已无法实施,另两个募投项目因相关资产被出售与亏损已叫停,意味着四个募投项目“全军覆没”。像这样的两家企业募资上市,除了造成市场资源的错配与极大浪费之外,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企业发行新股上市,或上市公司欲实施再融资,都必须有募投项目作为基础。然而,募投项目却被某些企业玩弄于股掌之间。新股发行股本无法满足要求,可以“新增”一募投项目,过后可更改募集资金用途便轻松过关;为了高价发行或从市场中圈走更多的钱,募投项目盈利能力常常被夸大;甚至连补充流动资金、归还银行贷款等都可作为募投项目,也凸显出A股市场融资的无底线。
募投项目可帮助发行人或上市公司圈到钱,这是其最大的“魔力”所在。然而,募投项目的监管做得还不够。募投资金被挪用、项目被随意更改,甚至募投资金使用上出现糊涂账的大有人在。笔者以为,在这方面我们须进一步强化监管,绝对不能让募投项目变成“圈钱”者或市场玩家的“资本魔方”。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85650688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