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建宁
北大光华学院名誉院长' target='_blank' >厉以宁近日在接受' 新浪财经专访时,将中国经济“新常态”解读为“这是相对于我国2003年后不正常的经济增长而言的……而现在中国经济才开始转入常态的经济”。厉教授还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城镇化建设改革是“新常态”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而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
笔者深为赞同厉以宁教授之见,在此想补充一些个人见解。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论断,是经济政策新思维的萌芽。两个月前,习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从战略上,“常态化”思维,是经济治理上的重大变革。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三期”交汇的当口,中国经济亟需创新管理思维,较为准确地解决交错复杂的综合问题。这要求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回归本源,政策追求GDP增长目标时,不能脱离人的本性诉求,既不能降低国民生活水平,也不能影响民众的幸福指数,而应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是为人服务的意识。
换言之,经济“常态化”,是在经济领域恢复“平常心”。经济政策放弃执行多年的强刺激路子,是政策长期基调的巨大变化。只要各级政府能拥有平常心,在化解金融困难局势面前,才能具备冷静观察、从容应对的淡定,在处理复杂经济问题面前,才能不慌不忙、游刃有余地做出有利的选择。面对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的现实,只要自身沉得住气,不像过去那样动辄甚至不惜耗费巨大成本祭起强刺激手段,中国经济就不会再陷于被动之中;面对经济下行预期增强的压力,只要自身不乱方寸和阵脚,不再把宏观调控当常态,甚至寄希望于频繁调控出奇迹而导致“空调”后果,那就根本不用怕外部“唱空”会摧毁中国经济。
经济“新常态”的思维,是经济政策在高层次上的深入调整。这些年来,以往过度刺激经济的后果给了我们足够的教训,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毛病不但未能克服反而愈演愈烈,不从根子上去触动那些既得利益,化解内部矛盾,经济转型的难度只会加大,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将更难以发挥。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亟待释放,及时化解所有这些尖锐矛盾,都需要触及高层次的利益调整,这成为经济政策推陈出新的现实基础。
笔者理解,“新常态”思维,淡化了GDP的指挥棒作用,创造了调整经济目标的条件。在政府考核中,不把GDP增长看成唯一目标,就能彻底改变多年来靠政府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非常态模式,把以短期目标追求为主的宏观调控模式,变为中长期目标追求为主的科学发展模式,这就是构建以尊重经济规律为重心的“常态化”经济机制。
从现实看,经济“新常态”的思维,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是乐观的。一旦政策有了新思维,经济必将适应性调整,并迅即反映在资源配置上,引导最为活跃的' 资金流向,发生根本性的导向变化。那些先知先觉的智慧资金,从调控方向的细微之处,会提前体察到全新变化的特点,从“微刺激”的变革力量,会率先感知到无形机会的魅力,将因势利导果断采取措施,捕捉由变而生的盈利可能。
脉络很清楚了,经济“新常态”思维,是以经济质量发展代替数量发展,是经济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要知道,经济发展仍然是主流,是第一要务。经济增速在调整中的暂时放缓,并不是放弃经济发展;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调整生命周期衰竭的产业和行业,是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而不是简单地把有些行业一棍子打死;改革和创' 新经济发展的方式,不再沿用强刺激的方式提振经济,是给经济科学地自我调节留余地,而不是对经济回落放任自流。经济外在表现形式相对差一点,只要没有跌出合理区间,就没有必要走老路去救市。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仍要把握好经济发展难得的机遇期,充分利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牢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保持充分的信心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可操作性上看,经济“新常态”思维,是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推进深层次的经济改革,需要适宜的经济环境。良性的货币政策氛围,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优美环境之一,都为经济改革创造最佳的背景。如果货币政策精准宽松,经济运行环境就顺畅,资本市场充满活力,顺利推进改革就有了保障。
因此,笔者认为,经济“新常态”思维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 新动力(' 310328, ' 基金吧)。在“三期”交汇叠加时期,由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资本市场陷入低谷中徘徊。“新常态”思维的确立,能让被边缘化的资本市场回到原本应有的位置,这恰好是一种间接的收入分配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必要在资本市场先行先试。通过率先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增强资金的汇聚效应,提升经济有质量的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在经济转型的艰难时期凝聚信心,是政策事半功倍的选择。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