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银行资金入市迷踪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本刊记者 杨练/文 当(,)(601766.SH)跌的找不到“北”的时候,悲剧上演了—一位用了4倍融资杠杆全仓中国中车的投资者,在股价两个跌停之后赔光了所有本金而轻生。 悲剧的背后,就是过度使用杠杆。在7年来再次突破5000点后,围绕着加杠杆与去杠杆的博弈,一些原先隐匿的场外资金入市的渠道和路径也渐渐浮出水面。市场上包括银行、、担保公司等机构的配资业务也大行其道。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本刊记者 杨练/文

当' howImage('stock','1_601766',this,event,'1770') 中国中车(' 601766,' 股吧)(601766.SH)跌的找不到“北”的时候,悲剧上演了—一位用了4倍融资杠杆全仓中国中车的投资者,在股价两个跌停之后赔光了所有本金而轻生。

悲剧的背后,就是过度使用杠杆。在' 上证指数7年来再次突破5000点后,围绕着加杠杆与去杠杆的博弈,一些原先隐匿的场外资金入市的渠道和路径也渐渐浮出水面。市场上包括银行、' 券商、担保公司等机构配资业务也大行其道。

始于2014年的本轮大牛市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第一次“杠杆牛”,由于' 融资融券业务的放开,券商无疑成为此次牛市资金加杠杆的重要来源。2014年6月,融资融券余额仅为4000亿元,截至2015年6月15日,这一数字已经达到2.23万亿元,是一年前的5倍。

不过,在券商融资融券业务之外,还存在着诸多资金入市的灰色渠道,它除了银行贷款变相进入股市以外,银行资金还绕道券商、' 信托机构配资的形式流入股市,民间配资更是以较高的杠杆助推资金入市,这其中部分资金最终也是来自银行。由于上述业务缺少严格的监管,钻政策空子等违规现象层出不穷。

相比于券商融资杠杆一般只能做到两倍左右,场外各种机构配资业务最高可以将杠杆做到7、8倍,风险极大。近期,' target='_blank' >证监会不断发文要求券商自查配资业务,部分券商证券投资结构化配资业务的杠杆现在只能做到1:1。另一方面,银行' 股票 配资业务也在逐步收缩,但银行以消费贷款和理财产品的形式入市仍在继续。

除了存款变股票 融资杠杆这些公开的秘密外,银行的信贷也在变相流入股市却较少知。近几个月,此前备受银行冷落的个人消费贷又开始兴起,就是最明显的证据。

消费贷悄然入市

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并非新业务,在经济下行趋势未好转、企业贷款需求不足的前提下,多家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在个贷业务上狂飙突进。2014年以来,恰逢资本市场新一轮牛市来临,银行趁势推出各种便捷措施大力推进消费贷业务。

问题是,在个人消费贷业务推进的同时,此类贷款的' 资金流向难以把控。事实上,在上一轮牛市当中,在股市走势市场普遍看好之时,不排除有一定数量的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流向了股市。

据了解,目前办理个人消费贷最便捷的方式是只要有一张' 信用卡即可,一般银行可把用户的可用信用额度直接转化为消费贷额度,用户还可以办理分期还贷,大多数银行的分期数在3个月到24个月不等,月利率约在0.72%左右。

而且,通过信用卡办理个人消费贷分期只需要通过网上申请即可,省去了柜台办理的种种繁琐之处。还有一点是,网上申请通过之后,贷款资金能即时到账客户相应的借记卡,一般是本行借记卡,但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也逐渐认可其他银行的借记卡。

当然,也有一些银行比较激进,如' 中信银行在办理消费贷分期业务时,最高额度可以达到客户可用信用额度的3倍,但这在' 银行业中并不普遍。

由于国有大行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及较优质的信贷资源,大行对个人消费贷类业务并不热衷,难以满足众多客户的需求,也给了中小银行抢夺细分市场的机会。于是,一些中小银行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惜代价抢夺大行并不很看中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据了解,' 招商银行、' howImage('stock','1_601166',this,event,'1770') 兴业银行(' 601166,'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015',this,event,'1770') 华夏银行(' 600015,' 股吧)、' howImage('stock','1_600016',this,event,'1770') 民生银行(' 600016,' 股吧)在内的股份制银行都有相应的信用消费贷款业务。有的银行甚至针对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群及少数优质企业员工推出了额度高达100万元的个人授信业务,年化利率7%-8%,申请人只需提供身份证明、收入证明即可,如果有房产证明复印件还可提高额度。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业务可全额提取现金,不限制使用用途。

如,以零售贷款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则推出了线上的“闪电贷”业务,专门针对在招行有工资账户的客户服务,提供最高50万元的信用额度。据介绍,通常审批下的额度不超过30万元。该项业务的放贷权归属于总行,由后台设定的信贷模型根据客户的工资流水及其他信息综合得出授信额度,再交由柜台发放。

尽管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时,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银行都会提示个人消费类贷款的用途不能流向' 房地产投资、' 炒股、赌博等高危领域,但在牛市及其他投资领域红火的情况下,以银行目前的监控制度设置,很难防止客户挪用贷款资金入市。

目前,银行在个人消费贷业务上列举的用途主要包括装修建材、' 旅游消费、家具家电、助学进修、购车消费、婚庆服务、医疗消费以及百货消费等。但在监控资金用途时,银行只是规定办完贷款的客户自己准备好相应的消费服务的发票,以备银行随时检查。

但这一措施更多时候在资金用途的监督上只是流于形式而已,基本不能防止部分资金流向的偏离。因为相对于个人消费贷款10%左右的年化利率而言,在资本市场向好的情况下,将该笔资金挪用投资于股市的收益足以覆盖贷款成本。

虽然也有银行表示,其后台的大' 数据系统可以跟踪客户的贷款资金流向,每个月都会进行风险排查,如果出现资金疑似违规使用就会对客户提出警告,甚至停止贷款。但实际上,这恐怕只是银行一厢情愿的想法,消费贷资金的流向不仅很难把控,而且客户规避资金监控的方式也有很多。目前,银行最多只能监测到客户在本行的资金流向,客户如果将资金转到其他银行,发放贷款的银行就没办法掌握更多信息。

其实,银行也有难言之隐,关键是现在银行内部的考核标准主要在于贷款额度、贷款利率和不良水平,最重要的是看该笔贷款能否收回。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只要客户的资金流不出现大的问题,贷款能按时还上,银行只能要求客户做到表面合规。

2015年以来,资本市场持续向好,大的风险尚未显现。随着近期市场波动幅度加大,未来银行可能会加强客户资金流向股市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从银行的角度来看,把资金直接转到股票 账户是明确禁止的,但其他方式目前很难完全规避。

配资杠杆不断收缩

在这一波牛市中,加杠杆市场' 行情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银行贷款资金变相入市外,证券投资结构化资管被认为是目前市场中最为典型的银行配资业务,也是银行资金入市的主要通道之一。银行理财资金作为资管计划的优先级,投资收益固定且风险可控,而券商及券商客户则通过银行资金增加投资杠杆,放大投资收益

近期,银行配资业务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在于监管层不断释放出要对市场配资业务进行检查和规范的信息,这表现为银行、券商和其他金融机构最近不断在规范相关业务和调整杠杆标的和比例。尤其是配资比例,一些机构从最初的1:5调整到之前1:3,后来又从1:2.5,甚至有部分银行现在给出的配资比例只有的1:1。

当前股市已经上涨到5000点左右的高度,与一年前和半年前的市场形势已经不同,因此,银行股票 配资杠杆不断进行调整也是顺势而为。从管理层的角度看,尽管中长期的牛市是包括监管层在内的市场各方乐见的,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由于资金入市过猛,场外配资乱象较为严重,“慢牛”的预设目标使得监管层对股市上涨太快心存担忧,于是启动对券商违规配资的检查也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一种市场背景下,各家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的认知出现了分歧,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了差异化的表现,这表现在银行给券商的额度、利率杠杆的不同。

据了解,2015年4月至5月,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把资金杠杆从1:3调整到了1:2.5。进入6月,部分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再次收紧,杠杆比例也进行了调整,太高的杠杆比例很难通过总行审批,证券投资结构化配资业务的杠杆现在只能做到1:1。

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此前都是把股票 配资业务定位为一项全国性业务,但目前该业务已经在各分行逐步收紧,绝大部分资金杠杆现在只能做到1∶2,而且还需要单笔单议;兴业银行、' howImage('stock','1_600000',this,event,'1770') 浦发银行(' 600000,' 股吧)等几家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眼下资金杠杆尚能做到1∶2.5,1∶3的杠杆银行已经很难获批。相较于股份制银行,由于市场风控能力的差异,部分中小银行及城商行甚至暂停了股票 配资业务。

据了解,银行调整配资业务的杠杆可能与业务结构有关。在理财资金中,银行配资业务的比例需要有总体上的把控,以防范该项业务的风险集中爆发。一般来说,银行投资该项业务的收益大致确定,即在市场风险高的时候,利率会上涨,而杠杆却会相应下降。

实际上,2014年至今,' target='_blank' >央行连续降息并未让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的利率有所下降。相反,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火爆,这项业务的供不应求让利率甚至出现小幅上升。据了解,券商5月在证券投资结构化资管计划中的配资利率最低能做到年化7%,6月以后,该利率还微涨0.2%-0.3%。

目前,由于经济形势不稳,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仍处高发期,使得银行发放信贷的风险偏好有所降低,即使是过去经济形势向好时相对比较安全的抵押贷款,在当前的情况下,其资产处置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相对于直接贷款业务的收缩,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能形成较大规模而利率并不低的特点决定了其目前是银行一块较好的业务。

此外,银行股票 配资业务已非常标准化,止损线、补仓线等都能明确规定,银行资金收回的安全性也能得到较大的保障,毕竟股市仍处于牛市中,风险相对贷款也小,银行没有理由去拒绝做股票 配资业务。

按照现行规定,由于银行资金不能直接入市,目前只能通过结构化资管产品或信托渠道实现间接入市,因此,监管层重点关注的是银行给客户的贷款资金入市和直接给炒股客户做配资,这与作为优先级银行配资的结构化产品有明显区别,它不但可能涉及违规,而且银行也不能完全控制潜在风险。对于那些依靠银行配资业务的机构而言,利率并非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银行的额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银行收缩配资业务的额度,一些渠道的资金就会紧张。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最新数据显示,仅6月1日-5日一周,A股证券账户净转入近万亿元资金,其中仅6月1日一天就净转入2337.99亿元。截至6月5日,2015年以来证券账户净流入已高达3. 33万亿元。海量资金不断推升A股,在近一年内上证指数已涨150%,而' 个股暴涨三四倍的比比皆是。

各路资金仍在源源不断流入股市,资金入市最直观的便是银行存款搬家,股市赚钱效应诱使居民不断加大投资,存款流失不可避免。

央行6月11日数据显示,4月、5月份住户存款两个月内减少了1.49万亿元。这些减少的存款流向了哪里?一方面以飞快的速度通过银证账户转入股市;另一方面投资股票 型理财产品或基金,间接参与股市。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资金都流入了股市。

此外,民间配资也值得关注,由于不少民间配资机构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而民间机构仅仅充当过桥角色,并从中收取不菲的中介费。银行对这类资金的监管可能也存在一定疏漏。如一家担保机构银行以年化7%-8%的低价获取贷款资金,一转手将资金以年化17%-18%的利率贷给客户,中间赚取10%的套利

资本市场向好的时候,由于证券收益率的保障,可能问题不会马上浮出水面,但一旦市场走势发生变化,波动幅度加大,那就意味着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配资业务的风险开始露出真实的面目。

存贷款同时趋弱

' target='_blank' >齐鲁证券的' 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11月底以来,央行共实施了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其中降准政策分别于2月5日与4月20日开始实施,力度分别为0.5与1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存款准备金率的降低将带来准备金的减少,即准备金增速的变化滞后于准备金率的变化。这点可以从历史数据得到验证。

但在2015年的两次降准之后,银行央行的准备金似乎并未出现明显减少。齐鲁证券认为,原因之一为当前观察的数据仅仅截止到2015年4月,尚不足以反映当月20日以来降准政策实施的影响。即使如此,本次降准的效果也似乎并不明显,从2008年11月与2011年11月的两次降准来看,准备金存款增速下降的幅度远远强于2015年。

于是就出现了资金无处可去的结果,由于银行间资金淤积,银行开始主动申请正回购或缘于流动性过剩。

5月28日,有报道称,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这也从侧面证实4月份降准后资金暂无处可去,在2014年底首次降准政策实施后所释放的资金已经尽可能地向实体信贷、债券配置等方向进行最大限度地流动,再次释放的资金对银行来说已略显多余。而0.72%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明显不如3.5%的正回购利率具有吸引力,无处可去的资金只得向央行申请正回购。

在信贷投放方面,降准政策亦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在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中,银行向企业及个人投放的贷款增速于2015年2月份起都出现了下滑。从历史上看,由于企业贷款多为生产性贷款,对利率的敏感性高于住房等消费贷款,因此,其相对于个人贷款具有3-4个季度的增速领先作用,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现象上的此消彼长关系。但自2015年2月降准实施以来,这种关系被打破,企业与个人的贷款增速不但未能先后上升,反而出现同时下降。

从历年贷款增长的情况来看,这种现象仅仅在2011年时出现过,但当时存准率处于不断调高的状态。在降准政策持续出台的过程中,个人与企业贷款反而增速同现低迷的现象,近年来尚属首次。

在存款与贷款同时走弱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供求关系究竟孰强孰弱?

齐鲁证券考察了银行放贷情况的关键性指标—存贷比,贷款考虑居民与企业部门贷款之和,而各项存款余额的统计口径于2015年1月起发生变化,即将非银机构的同业存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内。为了保持口径的前后一致,将除去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部分之后的各项存款之和作为存贷比指标的分母。可以看到,自2014年三季度起银行的放贷意愿显著增强,2015年2月降准实施后存贷比维持继续增长的势头。这也符合存贷比与存准率基本上同向变化(尽管幅度未必相同)的规律。也就是说,尽管贷款增速低迷,但相对于更加疲弱的货币供给来说,增长势头尚属强劲。

同时,为避免引入误差项,齐鲁证券还消除了2015年以来央行对“各项存款”口径调整的影响。齐鲁证券将存款增长的情况作为直接观察对象。由于央行于2015年起调整了存款与贷款的口径,将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纳入各项存款与贷款,导致2015年前后的信贷收支数据不再具有可比性。我们在研究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变化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口径调整以保持前后一致性。

对各项存款项的调整较为简单,仅需将“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项”剔除即可保持前后口径一致。剔除该存款项之后,“各项存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企业与个人存款,但该项自2014年三季度以来增速出现明显下降,而这段时间资本市场发生的最重要事件就是股市走出一波波澜壮阔的行情,上证综指在三个季度内由2050点攀升至4月末的4400点。

由此,齐鲁证券推测,股市的收益率猛增吸引了大量企业与居民资金进场,存款搬家现象已非常明显,其力度远远高于2013年中期兴起的“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对存款的吸纳程度。

在本次股市上涨的过程中,这种存款向股市的“搬家”现象甚至超过了2006-2007年的一波牛市。2007年股市的上涨虽然使存款增速有所下降,但幅度较为微弱,与2014年三季度以来的存款增速的迅速下跌明显不可同日而语。

齐鲁证券表示,其原因有三点:

一是 2007年的牛市存在着基本面的支撑,GDP增速达12%-15%,房地产业、制造业投资如火如荼,当时的资金除了投向于股市外,亦可投资于楼市及实体经济。但当前经济增速正处于下台阶过程中,尽管政策不断引导资金支持实体经济,但由于经济仍在探底,房地产业投资属性已越来越弱,在看不到明确的投资收益前景的情况下,资金缺乏其他的投资渠道,而在股市上涨势头迅猛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流入股票 市场

二是当前的全社会资金量与2007年已不可等量齐观,即使是股市达到最高点的彼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也仅为9.3万亿元,3万亿-4万亿元的股票 月成交金额便足以支撑股市飙升到6100点。而截至2015年4月,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已高达46.7万亿元,月成交金额也达到了空前的30.1万亿元,股市的证券供给与资金需求与当年相比已出现了几何级的增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本轮牛市有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先后三次降息政策的发布除引导社会利率下行外,其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存款资金向股市腾挪,以支持直接融资,助力经济复苏。而2007年的牛市伴随着' 加息等政策的收紧,存款资金难以出现本轮行情中的大规模单向流动。

股市资金去向踪迹

央行自2014年12月以来频频出台降息与降准政策,意在促进直接与间接融资,刺激实体经济。但信贷支持实体的力度实际上不及政策预期,而相当规模的资金通过银行的 “股权及其他投资”项进入非标资产,以间接获取股市投资收益。此外,“交易金融资产”的加速增长说明银行亦通过配置债券交易盘获取收益并推动短端债券利率不断下行。

' target='_blank' >民生证券最新报告称,流动性陷阱会持续较长时间。从央行5月金融数据来看,新增社融1.22万亿元,社融余额继续放缓至11.8%(前值12.1%),表内贷款较4月上升但同比减少281亿元,表外除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均收缩。银行间流动性虽然持续宽松,但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加杠杆主体,社融向上拐点难现。

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存款3.23万亿元,但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居民存款减少4413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94万亿元。股市上涨必然导致一般性存款向证券保证金存款分流。

齐鲁证券表示,牛市中的“存款搬家”要考察的不仅是企业与居民存款的减少量,还须验证这部分存款是否确实进入股票 市场。首先从银行信贷收支表的资金来源项来看,一般存款的减少极有可能导致其他分项的增加,可从“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项入手进行分析。

“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应归 “资金来源-其他”项。“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项仅仅从2015年开始形成单独的统计口径,那么在此之前该项藏身何处?由于“资金来源”各项中“其他”项含义最为模糊,更重要的是自2015年以来该项指标出现了一个断崖式的下跌,这很有可能是统计口径的调整将“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剔出该项所致。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将“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复原到“其他资金来源”中,该指标在复原前后的走势基本一致,未出现明显的偏差。因此,基本可以认定该假设是正确的。

2015年以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项的异常增长是居民存款向股市搬家的最有力证据。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与其他残差项一起构成了金融机构“其他资金来源”项,由于残差项占比较小,大致通过“其他资金来源”观察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变化。

2014年三季度以来,随着股市走出一波行情,在非银存款的强势带动下,“其他资金来源”项出现迅速增长,三个季度内资金增量达12.6万亿元。而其中仅仅证券市场交易资金余额增长就达到2.6万亿元。

齐鲁证券认为,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增速强劲符合它与股市走势增长正相关的历史规律。当股市不断上涨的时候,资金将从个人、机构手中源源不断地涌入股市以谋求更高收益,而被推高的股市指数又再度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形成一个封闭循环。而资金无论是通过居民直接炒股,还是基金信托、理财产品等方式进入股市,其初始来源都是居民资金,而最终去向则是证券公司通过各种账户,以“非银金融机构存款”的形式进入托管银行

直观来看,M2各个组成部分的变化消长也能够反映这种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长对企业与居民存款的挤占作用。从广义货币量构成来看,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M2中“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项与“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负债”项出现了明显的此消彼涨,尤其是进入2015年一季度后这种挤占尤其严重。这也反映了在牛市行情下由居民与企业部门向股市的“存款搬家”现象已经表现得较为明显,不考虑口径调整的因素,居民与企业存款在M2中的占比达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内需疲弱、实体经济低迷的境况下,政策层多次出台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这些政策未能助力实体信贷增长,反而促使居民、企业乃至银行金融机构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向股市与债市交易盘,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堰塞湖”情况越发恶化。

齐鲁证券认为,目前的政策并不能有效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但若就此不再进一步宽松,经济将更加缺乏复苏动力。政策处于“骑虎难下”的窘境,其走向唯有继续宽松一途,实体经济对资金的吸引力虽差,在流动性全面宽松的情况下仍将受益。

齐鲁证券预计,经济将于二季度末三季度初见底,在此过程中仍将伴随着宽松政策的出台,而彼时资本市场盛宴所引发的资金挪移与“存款搬家”亦将有所减速。

<a银行资金入市迷踪 src="http://i6.hexunimg.cn/2015-06-23/176946055.png" align=middle border=1> <a银行资金入市迷踪 src="http://i1.hexunimg.cn/2015-06-23/176946056.png" align=middle border=1>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次新股涨幅居前 36只股股价已超百元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