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董鹏 成都报道
“供给侧改革”成为资本市场热词,近期更被中央高层频频提及。化解产能过剩、消化" 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 股票 市场,则被视为未来改革的四大关键点。
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A股市场云集2780家上市公司,便视作经济的有效样本,至少能反映出企业的一些共性。它们的库存如何?或许可通过“存货”指标,对上市公司家底有所了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2015年9月30日,上市公司存货合计7.54万亿元,2014年存货为6.47万亿。其中,房地产和建筑装饰行业存货量分别高达2.89万亿元和1.54万亿元,两个行业仅217家公司,存货占比近A股的六成。可见,化解产能过程中,上述行业将首当其冲。
四川省社科院金融与财贸" 研究所所长王小琪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化解产能过剩和去库存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选择。不过,传统企业降低产能的同时,往往面临转产问题,但一时间人才和技术条件无法满足,加上政府利益导向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所以去库存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
上市公司存货摸底
对比" 数据不难看出,2010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库存增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Wind数据显示,2010年底,A股公司库存总额3.37万亿,较上年增长36.16%;2014年底,库存总额虽然涨到6.47万亿,但增速已滑至10.04%。2015年以来,A股库存增速大幅反弹,前三季度增加1.07万亿元,较2014年全年增长16.49%。
值得关注的是,若四季度库存去化不理想,全年增速很可能达到20%以上。作为全社会企业的缩影,A股公司库存增速大幅反弹,局部代表了整个社会库存的现状,这或许是高层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原因之一。
按申万划分的28个一级行业看,房地产(28943亿)、建筑装饰(15398亿)、化工(3308亿)、机械(2918亿)、采掘(2289亿)、钢铁(1940亿)和汽车(1876亿)等行业存货绝对值排名居前。
其中,房地产、建筑装饰类上市公司合计存货量高达4.43万亿,占A股市场的58.75%,上述行业样本公司数量仅217家,不足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8%,未来去库存的难度可见一斑。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子、家用电器、计算机、轻工制造和通信等消费品行业存货绝对值相对较低,多维持在600亿至700亿元。
从具体公司排名看,前二十几乎清一色属于建筑和地产类," 中国建筑以4096亿元的存货金额居首,今年借壳金丰投资上市的" 绿地控股(" 600606," 股吧),及房企龙头万科A则分列二、三位。此外," 保利地产(" 600048," 股吧)、" 中国铁建等9家公司存货量均超千亿。
虽然" 中国石化和" 中国石油存货绝对值位居前列,但两家公司存货增速远低于房地产类上市公司。比较上述样本公司数据可以看出,今年前三季度存货金额已超2014年水平,唯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下降15%至17%。
地产公司库存高企
作为传统经济代表,房地产行业存货金额绝对值始终位居行业首位。
据统计,142家地产类上市公司存货2.89万亿元,占A股的38.32%,其中还未囊括中国建筑等部分涉及地产业务的公司。
中国建筑证券部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公司业务范围较广,既包括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包括旗下中海地产主营的房地产,而中海地产拥有的部分土地储备等项目亦会计入上市公司报表,这使得公司存货金额相对较高。
“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投入资金规模远高于其他行业,行业特点决定其存货金额绝对值较高。”深圳一位" 招商地产(" 000024," 股吧)人士指出,目前房地产计入存货项目较多,包括房地产开发产品、原材料、库存商品等多方面。
以万科为例,截至今年6月30日,公司存货项总额为3330亿元,其中在建开发商品高达2120亿元,拟开发产品和已完工开发产品则分别为946亿元和231亿元。
又如保利地产,上半年,公司存货中的房地产开发成本一项账面价值高达1018亿元,包括在建开发产品、拟开发土地、已完工开发产品和待售的已租房产等项目。
“一般来说,房地产企业的存货金额与企业规模成正比,越大规模的企业意味着会拥有更多在建项目和拟开发项目。”上海某大型房地产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商品房单位价值较高,促使房地产行业存货金额远高于其他行业。
据上述地产人士介绍,各家房地产企业去库存的动力毋庸置疑,这从各家公司花样繁多的创新式营销可看出。只是房地去库存并不只是企业的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受到政策等方面影响。
对于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并不应仅局限于加快商品房出售,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或者联合金融机构、" 互联网等机构,寻求新的模式来消化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