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14家“僵尸车企”退市, 还有70家将被“劝退”顺水鱼财经

核心摘要: 汽车企业生产资质“终身制”的历史难题终于迎来突破口,“僵尸企业”或将逐步退出市场。 近日,工信部对《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执况进行通报,第一批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中有12家企业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并已通过考核,恢复受理其新产品申报;14家“僵尸车企”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已正式,不再拥有车辆生产资质;22家企业近期提出考核申请,工信部正在组织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依然难逃退市的命运。 话音
外汇期货股票比特币交易

汽车企业生产资质“终身制”的历史难题终于迎来突破口,“僵尸企业”或将逐步退出市场

近日,工信部对《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第1批)' 公告》执' 行情况进行通报,第一批特别公示车辆生产企业中有12家企业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并已通过考核,恢复受理其新产品申报;14家“僵尸车企”未提出准入条件考核申请,已正式' 退市,不再拥有车辆生产资质;22家企业近期提出考核申请,工信部正在组织考核,如果考核不合格,依然难逃退市的命运。

话音刚落,工信部紧接着发布了第二批“劝退”车企名单,其中包括整车生产企业7家、客车及运输类专用车生产企业70家、摩托车生产企业15家,总数达到92家。与第一批名单相比,第二批公示的车企数量几乎翻番,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将逐步趋于常态化。

打破历史痼疾

名单发布之后,对现有的产业格局而言,看似并无明显的影响,实则具有长远的意义。

《中国企业报》记者分别致电退市名单中的' target='_blank' >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长春汽车' 研究所中实改装车厂、华融万源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其电话大多已经成为空号,无一接通。“这些企业虽然之前拥有汽车生产资质,但是很早就丧失生产能力了,多数企业后期基本沦为汽配工厂。”据知情人士介绍。

记者发现松辽汽车在半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因为想保住生产资质的‘壳’,国家对车企审批已经非常严格,一个‘壳’十分珍贵。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企业迫于债务压力,希望寄托地方政府得以翻身”。

其实私下里多位民企大佬不止一次吐槽当年为了获得生产资质费尽心思。工信部部长' target='_blank' >苗圩日前表示:“总体上看,汽车企业的数量还是偏多,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建立汽车行业的退出机制,主要就是要打破汽车生产企业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如果达不到,也可以通过兼并重组来不断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集中度。”

' 新能源或为突破口

据了解,眼下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约有184家,但按集团的口径来统计,实际上只有76家;有一些集团下面有多个法人主体,有多个企业的资质,此外改装车企业还有1056家。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基本上被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掌握,但是参照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主要汽车集团甚至不足5家,我国依然还有很大的兼并重组空间。未来车企也将顺应大规模、小数量的历史大势,这意味着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企业被淘汰。

在第一批被“劝退”的名单中,《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第一个成功复活的企业已经由之前的传统客车生产企业过渡到生产新能源客车的企业。由于在第一批“劝退”名单中被提名,抚顺金信客车有限公司已经于2014年重组更名为艾思特福汽车有限公司。“公司新建了现代化工厂,计划年生产3000台新能源客车,传统客车500台。”总经理' target='_blank' >张浩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工信部让14家车企退出似乎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对资源的重新整合。

崔东树表示,由于现阶段汽车行业不如之前那么乐观,许多车企也在转攻为守,没有过多的产能和资源去兼并重组一些落后的企业,也不想担负过多的财政压力,所以在兼并无果的情况下,眼下很多上榜的企业顺应国家政策转投新能源汽车。

此外,除了废弃一些空壳企业,苗圩还透露,工信部正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预计不久的将来会有若干家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资质许可范围内。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已经有近百家企业在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中不乏乐视、百度、阿里等' 互联网巨头。

政策上的“一进一出”也亮明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市场竞争,剔除“僵尸企业”。在“十三五”整体规划下,' target='_blank'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就曾指出,虽然我国汽车产销世界第一,但是未来存活下来的汽车企业或许仅有几家,剩下的难逃被收购重组的命运。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皮海洲:“A股第一熔”说明了什么问题顺水鱼财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