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督促上市公司规范披露市场热点事项,提高信息披露有效性,上交所近日发布了临时' 公告格式指引。上交所分析指出,增持计划公告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需要加以重点规范:一是增持计划要素不齐备,二是增持计划缺乏审慎性,三是增持计划的实施风险未能充分揭示,四是增持计划的实施进展未持续披露。
大股东或董监高增持,是稳定股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去年6月A股连续暴跌后,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制定维护股价稳定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采取大股东增持、董监高增持、公司回购、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的措施。在这“五选一”的稳定股价措施中,采用增持方式的上市公司较多,数量上远超过回购方式。据统计,2015年7月9日至今,沪市上市公司共披露了近500份增持计划公告及600余份增持计划实施进展或结果公告,较往年同期大幅上升;期间,沪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合计增持了约615亿股。
然而,大股东或董监高增持的信息披露存在瑕疵。其中,中小股东最不满意的是“雷声大雨点小”。不少上市公司大股东宣布一定期限内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2%,可实际操作中,有的与增持上限差距较大,有的纯属数量极少的迷你增持,有的首次增持后没有后续跟进动作。对此,中小股东质疑大股东缺乏诚意,增持变成作秀,属于应付监管部门与市场压力的“走过场”。
上交所此次指出的四项“通病”之一,是增持计划缺乏审慎性。一些公司大股东在制定增持计划时,没有充分评估自身实际情况及市场潜在变化,设定的增持规模区间过大或价格前提不尽合理,使得一些增持计划的实施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2016年1月1日至2月17日,沪市93家公告完成增持计划的公司中,近五成公司未达到计划增持数量或金额的最高上限。计划增持不超过2%或2%以上比例的近30家公司中,实际增持比例平均仅为0.54%,更有7家公司实际增持比例在0.1%以下。
投资者发现有的央企大股东增持不够给力。例如,' howImage('stock','1_601800',this,event,'1770') 中国交建(' 601800,' 股吧)去年7月11日公告称,控股股东中交集团于7月10日增持10万股,买入均价为17.5元,在未来6个月内将视股价变化情况确定是否继续增持,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2%(含本次已增持股份)。7月15日又公告,中交集团于7月14日增持20万股,买入均价为16.5元。该公告对后续增持计划的表态与7月11日公告一样。可从中国交建今年1月14日发布的关于控股股东增持计划实施完毕的公告来看,2015年7月10日至2016年1月8日期间,中交集团合计增持30万股,约占公司已发行总股本的0.00186%。换言之,尽管股价持续下跌,到今年1月8日跌至11.49元,但中国交建的控股股东去年7月10日和14日两次增持之后没有后续买入动作。
大股东或董监高增持的目的,正如有的公司在公告中所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为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维护公司股东利益”。假如增持“雷声大雨点小”,可能对市场产生误导,中小股东容易感觉被戏弄,无法达到传递持股信心的初衷,更不用说对提振股价起到有效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增持不规范有可能不仅仅是信息披露的问题。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大股东、董监高增持股份计划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增持计划的必备核心要素,不得使用过于宽泛笼统的语言表述,确保中小投资者对增持计划能够形成合理预期。此外,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董监高不得假借发布股份增持计划公告,配合投机炒作,损害中小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