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6月15日凌晨,MSCI宣布,决定延迟将A股纳入MSCI' 新兴市场指数,但将A股继续保留在2017年纳入新兴市场的审核名单上。在电话会议上,MSCI进一步指出,若A股市场准入状况出现显着改善,不排除在明年6月前提前宣布纳入A股,即A股不必再等一年一度的MSCI年度评估,就可能提早获纳入新兴市场指数。
比起去年“大考”时提出的三个方面需要整改的问题,今年MSCI在用词上明显委婉、柔和得多了,而且“不排除在明年6月前提前宣布纳入A股”的说法,更让人觉得A股纳入MSCI指数仍指日可待。不过,也不要高兴得太早,“不排除”不代表纳入的条件已经成熟。作为一家商业机构,MSCI如果达不到自己的商业利益,不太可能轻易将A股纳入到MSCI指数中。
事实也是如此,去年“大考”时,MSCI共提出了几方面问题:实际权益拥有权、加强上市公司停复牌监管和改革QFII制度。按照MSCI的说法,这几大问题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也就是说基本达到了MSCI的要求。但为何仍将A股延迟纳入呢?最核心的问题是市场准入,亦即资本流动限制。其中,去年A股巨震后出台的“涉及A股的金融产品必须进行预先审批”政策,是MSCI最不能接受的。
其实,MSCI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其一切行为,一定都与自己的商业利益密切结合。如果A股纳入MSCI不能给其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不能使MSCI的利益最大化,自然很难支持A股纳入MSCI的。
一方面,能否推出基于MSCI中国指数的' 期货交易,MSCI十分关心。而“预先审批”恰恰是与MSCI的意愿相悖的,其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难以达到;另一方面,A股纳入MSCI指数后,能否给使用其指数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带来收益,能否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使用其指数,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使用费收入,也是MSCI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利益问题满足不了MSCI的要求,纳入MSCI或遥遥无期。
中国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被能否纳入MSCI指数牵着鼻子走。A股如能够纳入MSCI指数,当然会对A股市场产生一定作用。但作用到底有多大,也要理性分析。至少,眼前来看不会有明显的提振作用。因为,据测算,纳入MSCI后,起初的资金近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更何况,境外投资者更注重价值投资、中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不会在A股一纳入MSCI指数,就蜂拥而至。
令人欣慰的是,从15日的A股市场反应情况来看,多少反映出中国投资者对A股是否纳入MSCI指数并没有那么高的热情,更谈不上失望。在早盘大幅低开的情况下,收盘强势拉红。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原本就是以跟风为主,并不完全了解纳入MSCI指数的作用。因此,如果纳入MSCI指数能够对市场产生提振作用,他们就跟风炒作。否则,就随时撤退。反正,此事到底能带来多大的作用与效果,并不是大家关心的重点。
所以,对A股能否在明年6月前纳入MSCI指数,或者明年仍然无法纳入,都不必过分地在意。与MSCI谈得拢,就谈,谈不拢,拉倒。切不可为了纳入MSCI指数,就放弃原则,让A股投资者利益受损。此外,需提醒相关专家、学者,包括一些机构分析人员,切莫夸大A股纳入MSCI的作用,以免误导投资者,扰乱投资者情绪,如此,对投资者不利,对' 中国资本市场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