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先说6月份:大宗交易规模开始大幅上升,共成交741.39亿元,环比增长59.04%,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重要股东减持。
再说7月份:7月份刚过14个交易日,已实现大宗交易646.69亿元,环比增长54.42%,7月有望创下年内新高。
然而,交易数据正让市场转变这一印象,大宗交易并非完全洪水猛兽,可能充满着诱人的机会:
1、
2、为了避税的低价、高折价减持
3、私有信息交易与控制权的溢价交易
4、机构换仓的平价交易
10只
回顾历史数据,大宗交易随着去年的牛市行情达到历史新高,全年共成交1.2万笔,成交金额达到6864亿元,但在股灾来临后,大宗交易也跟随快速下降,其中经历熔断行情的1月份,两市大宗交易只有232.05亿元, 2月份更进一步低至223.1亿元。
不过随着近期行情企稳,两市大宗交易开始有所回暖,其中最为明显的6月份共成交741.39亿元,环比增幅达到59.04%,创下今年新高纪录,而7月份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有望刷新年内月度新高纪录,合计成交646.69亿元,环比增长54.42%。
在折溢价方面,7月份的平均溢价率为折价4.55%。具体而言,7月份共有153笔大宗交易溢价成交,即大宗交易成交价格高于二级市场收盘价,占比达到12.6%,共涉及78只个股。其中,有22只个股的溢价幅度超过5%,10只个股溢价幅度超过9%,融捷股份和
此外,有1045次交易是以折价成交,占比达到86.08%,共涉及320只个股,其中有201只个股折价率超过5%,138只个股折价率超过9%,74只个股的折价率达到10%。其中,交易的成交金额超过了1亿元,分别达到 5.56亿元、1.5亿元、1.23亿元、1.10亿元和1.09亿元。
4只个股年内大宗交易超90次
大宗交易之所以称为大宗,是指单笔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平均单笔交易规模,大宗交易制度主要是针对机构投资者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大额交易所面临的市场流通性低、价格稳定性差、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根据规定,A股的单笔交易数量应当不低于30万股或交易金额不低于200万元,这也决定了,参与大宗交易的要么是“大户“、要么是专业玩家。
个股频繁登陆大宗交易,意味着有大规模资金在频繁交易。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219只个股涉及大宗交易,其中有217只个股涉及大宗交易次数超10次,有69只个股涉及大宗交易次数超20次,37只个股涉及大宗交易次数超30次,还有9只个股的大宗交易次数超50次。
宋城演艺成为两市大宗交易次数最多的个股。以分布时间来看,宋城演艺今年大宗交易虽然分布在今年1月、3月、5月和7月,但有90次大宗交易都发生在5月份;就已成交溢价幅度来看,宋城演艺的大宗该交易几乎均为折价,99次大宗交易中有93次是折价幅度超过9.98%。
尽管大宗交易次数众多,但宋城演艺的主要大宗交易席位只有3个,分别是证券的丽水北苑路营业部、证券丽水分公司和证券丽水证券营业部,大部分交易都在这三个营业间完成,甚至是在同一营业部完成。数据显示,宋城演艺的大宗交易中有51次是通过财通证券的丽水北苑路营业部买入,同时有50次大宗交易通过财通证券丽水北苑路营业部卖出,其中有49次交易大宗交易,交易双方的席位均为财通证券的丽水北苑路营业部。
以大宗交易金额来看,两市今年共有62只个股的大宗交易金额超过10亿元,有19只个股大宗交易金额超过20亿元,银行(银行(银行(交易规模超过50亿元。
大宗交易背后的四大逻辑
参与者身份的差异,决定了大宗市场的交易逻辑和二级市场截然不同。
根据目前的披露规则,深交所会公布的交易席位主要包括:机构专用、营业部和交易单元等,而上交所公布的席位分为机构专用、营业部、总部和分公司等。“机构专用“通常指机构专用交易单元,包括基金、券商、自营、机构交易席位,而其他一般的机构投资者,如机构专用”席位进行交易。
就交易逻辑来看,大宗交易参与者出发点差异较大,既包括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的大非、抢夺筹码的机构资金,也有做专业“批发转零售”在两个市场套利的私募机构,以及一些帮助大非实现避税目的的“过桥资金”,其中出于避税目的的“假减持”并不在意股票 盈亏幅度。
根据证券(交易背后至少存在4中交易逻辑:
1、大小非解禁的“真减持”
2、为了避税的低价、高折价减持
3、私有信息交易与控制权的溢价交易
4、机构换仓的平价交易
1、大小非解禁真减持
在今年1月7日,证监会在“减持禁令”到期后发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限制股东3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不得超过1%,但该规定没有涉及通过大宗交易进行减持。
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平台,通常会出现较高折价,一方面是由于其限售股成本很低,即便高折价也能够获取丰厚收益;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股东具有信息优势,折价减持往往反映出强烈套现意愿,出售时股价已经处于相对高位。在这种折价背景下,市场上有一批专业投资者进行“批发转零售”的套利,即在大宗交易市场以高折价买入后,随后短期内在二级市场卖出、以获得折价部分的收益。
兴业证券表示,虽然通过大宗交易平台进行减持,不会对二级市场股价造成冲击,但随着减持股份的流通,也会逐步反映到股票 价格上,如果出现上述减持时,可能会让股价短期表现较弱。
2、大小非假减持
出于避税目的的大小非假减持,可以部分说明为什么有上市公司股东愿意在股价低位折价减持。
根据相关法规,限售股转让时需要交纳较高所得税,税率达到20%,应纳税所得额=限售转让收入-(限售股原值+合理税费),其中限售股原值和合理税费在限售转让收入中占比较小,所以应交所得税主要取决于限售转让收入,即减持价格越低、所缴纳的税费越少。
出于避税目的,市场上有些股东会选择所“过桥交易”,即在股价低迷时,将股份低价转让给特定的接盘方,从而降低应缴的所得税,这类接盘方可是股东的关联人,也可以是特定的中介机构。未来股价如上涨时,股东再从二级市场卖出,增值部分不用再缴纳所得税。
此外,也有上市公司股东会先将股份出让给特定中介机构,然后再从中介机构购回,使得限售股变为普通股,未来可以不再受限制,可以根据二级市场情况择机卖出,完成所谓的“洗股。”
兴业证券称,这两种情况下的折价交易通常不意味着股东对上市公司未来不看好,反而可以解读为股东对未来的股价有信心,只是在当前位置减持可以降低所得税,因此反而存在一定投资机会。
3、私有信息交易与控制权溢价
我国大宗交易普遍是以折价成交,溢价成交的比例并不高,但一旦出现溢价交易,一般都会被解读为资金抢筹、利好后市。
兴业证券认为,溢价交易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买房掌握了该股票 的某种利好消息时,担心该信息进一步扩散,而且由于买入量较大,来不及通过连续竞价的方式收集筹码,所以不惜以溢价的方式通过大宗交易成交。另一种情况则伴随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即买方需要购买足够多的股票 以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7月份大宗交易逼近年内新高 猫腻背后竟有诱人机会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