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产业
资本减持屡创新高下,次'
新股也成为此次减持潮的重灾区。
IPO有条不紊地进行中。而在加强对IPO各个环节、各类主体、各种违法行为的监管背景下,IPO发审出现了一些新变化,IPO发审节奏回归正常,过会率、下发批文频率在近期达到新高,不过,发审会更抠细节,除了对信息披露、盈利能力的一贯关注外,实际控制人情况、核心技术是否合规、募投是否合理成了发审委委员们的新关注点。与此同时,在产业
资本减持屡创新高下,次
新股也成为此次减持潮的重灾区。
五家
新股基本面一般
下周' 申购的五家
新股公司,基本面一般,具体申购安排及相应的顶格申购市值如下:华舟应急(周一,深34.5万元)、幸福蓝海(周二,深31万元)、' 新华文轩(周三,沪29万元)、中国电影(周四,沪140万元)和长久物流(周五,沪12万元).
从行业前景看:华舟应急、幸福蓝海和中国电影的潜力较大。华舟应急主营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于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在多个领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确定的“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之一。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应用领域广泛,除应用' target='_blank' >于军事领域外,还广泛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工程施工交通保障等领域,目前行业规模较小,增长空间巨大。幸福蓝海和中国电影均从事与影视剧相关的行业,两家公司都涉及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全产业链。随着消费者对影视作品等文化消费需求的释放,影视剧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影方面,整体票房保持上升
趋势,国内票房从2005年的20.63亿元急速增长到2015年的440.69亿元。电视剧方面,截至2015年末,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8.8%,网络' 视频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增长空间,目前在线用户已达5.04亿人。
从成长能力看:华舟应急和中国电影成长性较好。华舟应急近三年营业收入和净
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3.81%和28.65%的水平。其中,2015年营业收入和净
利润增速也达到了23.93%、28.99%。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应急交通工程装备,该项业务收入不断增长主要是军用应急交通工程装备需求增长所贡献。与此同时,随着公司海外业务拓展逐渐显现成效,境外销售收入的增长也带动了应急交通工程装备收入的提升。中国电影近三年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45.6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72.9亿元。尽管年均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26.45%的水平,但这一增速仍低于同期全国票房增长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国内近年来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
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在电影制片、影院建设领域表现得尤其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了老从业者的成长空间。
从盈利能力看:幸福蓝海和中国电影
利润率相对较高。整体而言,五家
新股盈利能力并不强,幸福蓝海和中国电影只是相对较好的两家。幸福蓝海毛
利率为42.19%,然而净资产
收益率只有8.69%,投入
资本回报率同样只有8.35%。其中,公司的电视剧业务毛
利率仅为27.1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拉低了公司综合毛
利率。2015年电视剧毛
利率较2014年下降了22.97个百分点。中国电影毛
利率也不过23.50%,较高的净资产
收益率和投入
资本回报率(分别达到19.97%和18.57%)一定程度上来源于较高的经营
杠杆(资产负债率已达50.02%)。与同行业' 华谊兄弟(' 300027,' 股吧)、' 华策影视(' 300133,' 股吧)、' 光线传媒(' 300251,' 股吧)等相比,公司综合毛
利率偏低。
从股价潜力看:华舟应急和幸福蓝海的潜力更大。华舟应急和幸福蓝海两家公司的初始发行市值均不足50亿元,同时两家公司所属的行业均具有一定的炒作潜质,预计
上市后遭资金爆炒的概率较大。其中,华舟应急是应急装备行业的稀缺标的,凭借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预计未来有望共同分享行业的成长。幸福蓝海则是影视剧行业的又一新丁,由于该行业估值泡沫空间较大且外延预期较强,预计公司
上市后将有进一步的
资本运作空间。
综上所述,上述
新股中较优的是华舟应急(应急交通工程装备研发生产、行业增长潜力较大、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较好、概念较为稀缺).
谨慎次
新股的减持
风险
从产业
资本的增减持行为来看,今年6月起大股东减持进入了加速阶段。6月产业
资本增持金额为65亿元,环比下降40%,而减持金额却高达257亿元,环比大幅增加108%。6月减持金额创下近一年以来的新高。从行业来看,大幅减持的行业主要集中在' 医药生物和电子。值得注意的是,次
新股也是此次减持潮的重灾区。根据笔者的统计,从6月1日至7月19日,合计124家次
新股公司' 公告了重要股东减持的公告,而增持的仅有11家,减持市值达到140.56亿元。在当前存量资金的博弈格局下,减持小高潮势必冲击
市场的流动性,制约后市
股指的
反弹空间。
投资者需谨慎相关次
新股减持窗口开启后对股价的冲击。
近期次
新股减持窗口主要有两个,一是
上市一年后小非的解禁。考虑到上轮IPO重启的时间点在2014年初,
上市三年后大非减持窗口的集中开启在2017年上半年。因此,近期留意的重点在2015年上半年发行的
新股。这批
新股股价涨幅过大,相关股东在解禁后减持意愿较强。6月至今,遭减持市值最大的几只次
新股有' 广生堂(' 300436,' 股吧)、' 红蜻蜓(' 603116,' 股吧)、' 继峰股份(' 603997,' 股吧)等,可以看到,这些公司的股价在重要股东的减持打压下表现大都不尽如人意。
除了
上市一年后的小非解禁,
投资者也需要留意次新定增解禁的冲击。由于目前IPO往往存在募资规模、发行
价格和发行
市盈率等种种约束,
上市公司往往通过
上市后的二次定增输血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考虑到
新股非公开发行的对象大都集中于
机构投资者,
风控相对严格,在当前
市场条件下,解禁到期如有获利大多
机构都会选择
止盈出局。如7月18日被砸至跌停的' 中国铁建,该公司当天便有12.42亿股' 限售股解禁,发行
价格8元,于2015年7月向10名特定
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按当日均价计算浮盈仅有10%。在2014、2015年
上市的次
新股中,有10家定增限售股已过解禁期。这12家次
新股包括' 东方通(' 300379,' 股吧)、' 绿盟科技(' 300369,' 股吧)、' 众信旅游(' 002707,' 股吧)、' 赢时胜(' 300377,' 股吧)、' 金一文化(' 002721,' 股吧)、' 五洋科技(' 300420,' 股吧)、' 光环新网(' 300383,' 股吧)、' 楚天科技(' 300358,' 股吧)和' 强力新材(' 300429,' 股吧)等,不排除相关公司通过释放
利好以配合
机构完成减持。
近期
市场笼罩在减持阴影中,建议优先考虑无减持压力或压力较小的次
新股。对于完全无减持压力的次
新股,主要集中于去年底至今
上市的
新股。无大股东减持困扰是今年次
新股遭到资金爆炒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此类
新股绝大多严重偏离基本面,几乎无投资价值。从资金成本的角度出发,近期开板的
新股或有更高的博弈胜率,如上海沪工、中国核建、久之洋、三棵树等。
尽管如此,
投资者仍需防范次
新股板块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可能存在的整体回落
风险。除此以外,对于2014年
上市的次
新股,由于经过了长达两年的充分换手,首发减持压力大为减小,
投资者不妨关注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IPO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减持潮殃及次
新股领地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
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