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近期的表现确实比我们预期的要强,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否在发生变化?
在影响市场的三大因素(盈利、利率、风险偏好)中,目前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是风险偏好,而由于改革预期消退、行政调控加码,风险偏好将受到长期抑制,从而会使市场处于“慢熊”格局之中。但这种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乐观者认为,随着PPI的上行和海外新积极因素的出现(比如' 美国版“四万亿”),传统周期性行业的盈利改善在2017年继续超预期,这样就会带动当前的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而改革预期消退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已不重要。
2017年盈利真会超预期吗?——我们目前暂不改变“四季度是本轮盈利周期最高点”的判断,原因有二:一是要尊重盈利周期的时间规律;二是要当心上游原材料涨价对2017年毛利率的侵蚀。首先,2003年以来,A股的盈利波动非常有时间规律——三年是一个完整周期,其中一年改善,两年下滑。2016年以来,A股盈利在持续改善,到四季度也已经改善一年了,如果2017年还能进一步向上改善,那就和过去的时间规律相违背了。其次,近期上游资源类行业涨价幅度非常大,而这种涨价还没有完全传导到中游制造业的成本端,如果上游涨价趋势持续,那么中游行业的成本端压力将越来越大,最终可能会在2017年导致A股整体的毛利率见顶回落(中游制造业是A股非金融板块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什么因素引发近期市场的强势表现?——我们认为,是因为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在从“看长做短”变成“看短做短”。“看长做短”,即长期预期的变化会影响短期市场的表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14-2015年,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行改革,从而使投资者的中长期预期改善,因此,当时虽然短期基本面很差但投资者风险偏好很高)。但2016年以来虽然发生了一些可能影响长期环境的重大事件,却由于这种长期影响的不确定性实在太大了,因此没有人看得清,反而使股市投资者变得更加“短视”(即“看短做短”)——比如6月份的' 英国“脱欧”,当时投资者根本看不清脱欧的长期影响(到现在也没看清),反而比较相信在短期内各国央行可能进一步货币放松,因此包括' 全球股市受到的冲击并不大。近期市场的强势,我们认为也和“看短做短”的行为模式有关——比如,虽然看不清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长期影响,但却认为在短期内由于受到资本管制,资金只能在国内寻找能对冲汇率贬值的资产去配置,因此对股市有利;又比如,其实都看不清' target='_blank'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长期影响,因此他的竞选承诺成为大家在短期内唯一能够判断的依据,而承诺中的大规模减税和大兴基建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其实从历史回溯来看,美国历任总统的竞选承诺都不一定能完全兑现)。
在经济弱复苏、供给收缩、库存低位等因素的影响下,国内工业品仍然具有很强的涨价动力,这种环境与2010-2011年比较类似——首先,2010年下半年的' 宏观数据也有所企稳改善;其次,当时部分省市为保证完成“十一五”的单位GDP能耗目标而不惜对一些工业企业“拉闸限电”,造成短期的供给紧张。从当时的市场影响来看,当工业品价格刚开始大涨时,A股市场确实在煤炭、有色等行业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波脉冲式上涨。但随着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加大,最终倒逼货币政策的收紧,从而终结了反弹。
反观当前,市场可能正处在工业品涨价所带动的脉冲式上涨过程之中,但是这只是一个“看短做短”的逻辑,因为涨价所引发的调控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一旦出现调控进一步加码或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反弹随时都可能面临终结。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和讯网今天刊登了《股市在反映超预期的未来?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