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的“碳信用额度”原是为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市场手段,如今却成了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致命障碍。
据新华网消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会议(COP25,即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原定于12月13日闭幕,但由于与会国家就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力度等多项议题立场不一,延期两天至12月15日。
环保基金会高级副总裁Nat Keohane表示,“COP25表明,(各国)公民对气候行动的要求与联合国谈判执行间的鸿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
牵涉多方利益
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2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开幕,旨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
根据协定,缔约方需在2020年确定2030年减排目标,而今年会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新的全球“碳市场”制定一个各国间相互付费的规则。不过,由于各国在减排力度、“碳信用额度”交易规则等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仅得出了一个“没有定论的结论”。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气候倡议的负责人David Waskow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过去的幽灵(在作祟)。当看到最终文本时你会发现,《京都议定书》遗留的问题是目前问题的根源所在,那才是真正没有解决的问题。”
而此次大会的主要分歧在于“碳信用额度”牵扯到多方利益。欧盟和一些环保组织反对将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的旧信用额度结转到新交易规则中;而印度、巴西、中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则希望将此前的“碳信用”额度结转至本届会议的新规则体系中。
1997年12月,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提出,发展中国家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碳信用额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通过这一项目实现“碳交易”,用于抵消在《京都议定书》中承诺的碳排放指标。
也就是说,富裕国家可以通过付费从他国购买碳排放指标。这一机制的好处在于将减排与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发达国家可以完成碳排放指标,发展中国家也能获得经济收益。然而,这条规定却成为了很多公司钻空子的机会。
由于气体危害越大,生产商通过减排获得的补偿就越多,所以一些制冷剂生产商通过大幅提高并处理某种全球变暖效应很强的废气来获得“碳信用额度”,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据了解,在联合国实施该政策的前5年,利用此种做法“大发横财”的制冷剂厂,其信用额度就占到印度所获信用额度的一半,这就导致“碳信用”在本质上变得更加廉价。于是欧盟宣布,从2013年开始不再接受这些废气信用额度。
分歧仍难解决
据德国新气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数据,目前,在《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下可交易的“碳信用额度”有43亿个,换算成温室气体将超过欧盟的全年排放量。在这些“碳信用”中,中国约占60%,印度约占10%,巴西占5%。
同时,澳大利亚也在努力游说将“碳信用”结转至新规中,因为该国希望将此前超额完成减排任务获得的“碳信用”用于抵消2030年的减排目标。
另外,随着“碳信用额度”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热词,碳交易也不再局限于国家之间。此次谈判未能达成协议,也将为私人碳补偿市场带来不确定性。
自2012年开始征收碳排放税之后,英国easyJet、德国汉莎、法国荷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开始相继购买碳排放权以占得先机,掀起了私人市场上“碳补偿”热潮。所谓碳补偿,即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Carbon Market Watch政策官Gilles Dufrasne指出,由于企业购买的碳补偿也被视为其来源国的减排量,缺乏任何一项有关碳补偿的全球会计准则,都可能导致重复计算。“这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而这项棘手的碳市场问题,也将被留到明年在英国格拉斯哥的气候谈判(COP26)中继续解决。
E3G政策顾问Jennifer Tollman表示,“就谈判项目而言,这一结果将使英国明年的工作更加艰难。但就外交外交而言,英国在明年将获得很大提升,因为这不仅仅是对规则,也关于金钱的讨论。”
但在Dufrasne看来,各国能否在明年谈判大会上达成一致仍然是一个问题,“我觉得明年的谈判不会与今年有什么两样”。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DF506)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