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80后”马上要进入不惑之年了,他们关于人生的看法自然是千姿百态、各有见解。而关于理财,记者在进行一番小调查之后发现,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已然成为我市“80后”的主流选择,成为他们安放钱袋子的“三大法宝”。
保险支出增多
采访中,我市某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雷女士告诉记者,她做保险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深切感受到市民对保险态度的转变。近10年以来,在她的客户中,“80后”都是主力军,“90后”客户逐渐增多,他们的风险意识相对比较强,投资保险的意愿也较上一辈人更为强烈。
年轻人对保险的“偏爱”,从日前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发布的《2019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中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在所有用户中,小镇青年通过手机银行购买货币基金和保险的比例较高,分别高出整体水平4%和3%。
另一位在某外资保险公司工作的张先生,也感受到“80后”购买保险的强烈意愿。他对记者表示,自己的客户中,以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有孩子的家庭为主。“有了孩子之后,责任感更强,保险意识也提高了。”
随着不少“90后”单身青年逐步接受网络理财理论,他们也开始配置保险。我市某事业单位入职不久的小林告诉记者,虽然每个月工资不多,但她愿意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把基础保障配置好,用来保障自己以后的人生。“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会花钱,也喜欢理财。在泉州这样的城市,工作节奏不像北上广那么快,购房压力也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大,我们有更多时间来打理理财的事情。”小林说,她和同事、同学都会购买保险,平时闲钱还会用来定投基金或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同样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80后”蔡先生,则给记者看了他购买的一份两全保险,还有附加长期重疾险。他同时给妻子和两个孩子购买了保险,全家每年用于保险的费用达7万多元。“虽然7万多元在家庭支出中占比不小,但我认为是值得的,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也当做强制储蓄吧。”
理财重视安全
记者的同事小张是一位银行理财产品的“骨灰级”粉丝。她说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从前些年的“保本保息”到现在的“不保本浮动收益”,为她带来“省心省力”的收入。跟记者在采访了解到的我市大部分“80后”一样,小张购买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货币基金类的活期,可随时申赎,但收益相对较低;另一部分是定期或者大额存单类产品,期限从一个月到三五年不等,收益相对高一点,到期之后自动还本付息。“当然,货基还是理财,我选择产品的第一条件是不能有高风险。”小张说。
对“80后”“90后”来说,理财的安全性还是首要的。像上面提到的小林也购买了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她认为,购买货基和债基就是因为觉得其收益比存银行定期强,而且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定收益性等特点。
我市某股份制银行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前往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以老年人为主,他们不熟悉电子操作,需要到柜台来买才有“安全感”,而“80后”在完成双录(录音、录像)后,更偏好于用手机银行进行操作。
虽然“80后”偏爱理财,但单笔理财购买金额略低于用户整体水平。《2019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小镇青年对资金的灵活度要求相对较高,且多用小钱购买理财产品,使用网上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业务平均每笔交易多数低于1万元。
(责任编辑:DF387)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