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1839175289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组沈阳机床 _ 东方财富网

核心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组沈阳机床】12月20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沈阳市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沈阳机床重组落地揭牌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标志着经过一年多运作筹备,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正式重组沈阳机床。此举对促进中国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证券时报)12月20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沈阳市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沈阳机床重组落地揭牌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标志着经过一年多运作筹备,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正式重组沈阳机床。此举对促进中国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动作!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重组沈阳机床】12月20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沈阳市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沈阳机床重组落地揭牌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标志着经过一年多运作筹备,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正式重组沈阳机床。此举对促进中国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证券时报)


K图 000410_0

12月20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沈阳市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暨沈阳机床重组落地揭牌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标志着经过一年多运作筹备,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正式重组沈阳机床。此举对促进中国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关报道】

振兴东北应重点从五方面着力

振兴东北,需要避开“以偏概全”的误区、“越俎代庖”的误区和“裹足不前”的误区;振兴东北,政府不仅要“有所作为”,更要“精准施策”。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两次成为热点话题。一是上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调整发展战略、推行对外开放以及自身市场化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东北经济运行面临严重困难。二是2012年以来,由于发展阶段改变,重化工业“黄金十年”过去,东北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尤其受林毅夫研究团队2017年8月发布的“吉林报告”的激发,社会曾掀起一轮有关东北振兴的热烈讨论。讨论各方见仁见智,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对“东北经济塌陷”的理解。即便如此,在振兴东北这个话题上,目前仍缺乏明确、具有包容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行动路线图。

一是过分强调制造业、忽视第三产业的误区。东北是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多,历史包袱重,问题表现也最典型。长期以来,人们提起东北振兴,潜意识里都会把其与振兴当地的制造业划上等号;而近年来有关方面对发展实体经济的强调,更强化了上述认识。振兴东北当然要振兴当地的制造业,但如果仅仅把眼光局限在制造业上,则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汽车、手机销量已连续十多个月呈现负增长。汽车是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的代表性产品,手机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汽车、手机销量出现明显下滑,预示着我国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乃至新型工业化进程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全国情况看,2018年我国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0.7%和52.2%,占就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7.6%和46.3%。预计到2020年,第三产业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重也将达到50%。东北的情况也大体相似。按照西方学者的标准,我们将很快跨入后工业化社会的门槛。在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源泉、就业吸纳绝对主力的情况下,我们要想使东北振兴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上。特别是金融、会计、法律、管理咨询、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都是制造业深入发展、社会分工更加细化的结果,鼓励发展服务业和振兴制造业并不矛盾。

二是忽视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政府“越俎代庖”的误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挑战,东北各级政府、企业乃至民众都比较焦虑,都希望中央、省里、市里提出明确的路线图,推出强有力的举措;在此基础上,通过凝神聚力,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指示,一举摆脱被动局面。有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不现实的,其背后仍然是计划经济思维在作祟。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大家都在讲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工业化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人口红利”快速消失的客观结果。在劳动人口逐年下降的背景下发展经济,只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为此有两种思路:一是延续既有的发展路径,依托大量投资来提高人均资本占有率;二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盘活存量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现实情况看,前一条发展路径已遭遇瓶颈,面临重重困难,难以为继;而后一条发展路径则因为我国存在普遍的生产过剩而前景广阔。应该看到,所有的生产要素(人力、机器设备、知识技能、企业管理等)都是具体的、专业化的,重组生产要素、向社会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不是用标准化的砖头垒长城,而是用七巧板去拼出美丽的图案。这个过程注定是分散的、反复试错的过程,注定是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张可云教授曾把东北经济塌陷的本质归结为“萧条病”,其根源是随着经济发展,东北地区主导产业趋于成熟甚至陷入衰退,但由于受特定的经济社会结构制约,新的替代性产业却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因此,振兴东北不能重蹈欠发达地区产业梯度发展的路子,而应该从产业转型的案例中汲取灵感。德国鲁尔区、美国底特律乃至国内一些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接续产业的培育都是基于一个地区既有的产业基础、专业知识储备和社会资本积累之上的,接续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微观经济主体积极探索,市场选择持续演进的结果。在振兴东北过程中,过分强调政府的集中决策、强力干预,只会导致政府替代市场,阻碍市场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长期看,这也是得不偿失、不可持续的。

三是迷信市场万能,政府“裹足不前”的误区。不久前,“拯救沈阳机床”报道,介绍了沈阳机床厂探索产业升级,最后却归于失败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悲壮,也警醒我们:企业管理、经营战略、技术研发、产品市场定位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产业生态、技术演进路径、企业间竞争合作对于产业振兴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改善营商环境以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很多人的理解是,只要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一切交给市场,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就万事大吉了。但问题在于,如何定义好的营商环境。是消极定义,侧重于消除阻碍市场经济顺畅运转的障碍;还是积极定义,主动塑造好的市场结构,使市场运行更有效率?按照前者的定义,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是完善市场机制,具体包括:把国有企业塑造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进一步厘清政企、银企关系;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消除人员流动的障碍;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消除资金流动的障碍;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行负面清单管理,降低市场运行成本等;而按照后者的定义,政府角色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应该包括提升政府服务,实施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竞争政策。具体到东北地区,政府还应建立缓冲机制以减轻产业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震荡。

近年来,随着市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企业经营模式、产业经济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价值链管理、生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平台经济、产业生态等概念层出不穷,从不同角度深刻揭示了现代经济在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运行机制。迈克·波特曾指出,政府可以通过影响决定国家(地区)竞争优势的各个因素来塑造、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同样,在深刻把握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政府也可以借助精准的干预措施(如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研发政策等)来加快东北经济振兴的步伐。这也再次表明:东北振兴绝不是通常意义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给几项政策,多给几个大项目、大工程(甚至多放几个重点实验室)就能轻易实现的。

振兴东北,需要避开“以偏概全”的误区、“越俎代庖”的误区和“裹足不前”的误区;振兴东北,政府不仅要“有所作为”,更要“精准施策”。具体而言,可以在如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具体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有(国有控股)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积极发展员工持股计划,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债权人保护、加快“僵尸企业”退出步伐,以盘活经济存量资源,使银行、政府、企业职工都能轻装前进;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加快解决外来人口住房、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问题,消除人口流动障碍;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更好满足企业、居民多方面的金融需求;增强土地管理灵活性,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等。

二是扩大开放,激发经济活力。扩大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所谓对外开放,就是认真落实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甚至争取先行先试的试点机会,吸引外资进入以前国家限制进入的领域,为汽车、机械、金融、娱乐、旅游等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就是深化东北亚经济合作,鼓励产品出口、鼓励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争力。所谓对内开放,就是按照“竞争中性”原则,认真落实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平等待遇,消除民间企业在市场准入、资金获得、政府采购等领域面临的有形或无形障碍;就是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资金来东北投资创业;就是企业加强产业链管理,强化内部竞争以提高产业链的灵活性和效率;就是深化基础产业、公共服务领域改革,在更多环节、更多领域引入竞争。

三是“以人为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观念。东北地区思想相对“保守”,是计划经济和“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长期影响的结果。目前上述两条因素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应当适时在东北地区发起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大力弘扬民主法治、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理念,培养独立的人格和个人精神,以提高全社会的活跃度。其次,要把打造投资硬环境和改善投资软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引资”和“引智”有机结合起来,把被动接受产业转移和主动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再次,则要淡化GDP考核,突出就业、民生、营商环境在政府考核体系中的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

四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引导地区经济做出特色。近年来,东北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像智能装备、冰雪旅游、绿色健康、医药等均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总的看,上述产业竞争优势不够鲜明,潜力挖掘空间还很大、经济社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运用“产业集群”思维提高产业密集度、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区域营商环境,推动新经济增长点做优、做强、做出特色。具体如:在国有企业“瘦身健体”的前提下,引导大企业向产业平台、标准提供者、系统集成商转型,小企业走“专而精”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企业间合理分工;要加强对老旧工厂设施改造利用,贴近生产基地打造创业空间和创新平台;要吸引多样化企业入驻,夯实区域产业基础;要以企业为龙头,强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知识的生产和推广;要完善无形资产定价,鼓励创新创业;要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作用。中财委第五次会议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作用。中心城市与郊区城镇、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化深入发展的结果,其产业分工也是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围绕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的议题,中财委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如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养老金制度改革、深化区域合作机制等。东北地区需要深入领会中央精神,把中央决策落到实处。(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责任编辑:DF506)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下一篇:

4.25黄金多空争夺可双向斩利,周获利4.3万不过尔尔!

上一篇:

截至12月12日美国小麦周度出口销售及装船报告 _ 东方财富网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