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法国搞改革为啥这么难?
来源:北京青年报
持续数月的“黄背心运动”刚刚熄火不久,法国最近又迎来了反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大罢工,已持续超过两周,笔者多位旅法朋友都有“耽误行程”之抱怨。最新消息是,法国政府和工会新一轮谈判未能实现突破,工会方面不理会政府和民众要求圣诞新年停止罢工的呼吁,宣称要将罢工抗议进行到底,初定持续至1月9日。
马克龙政府此次提出的退休制度改革草案,计划将法国各行业的42种退休制度逐步合并成一个统一方案,实施积分制退休制度。该方案维持法定退休年龄为62岁,但是从2027年起将64岁设立为“基准年龄”,人们如果推迟退休则领取的退休金相应增加。实事求是说,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也出于利国利民的长远考虑,但却引发许多既得利益阶层的不满,以铁路系统工会为代表,宣称改革触动了“红线”,发动大罢工进行抗议施压。
“跨年罢工”真是让马克龙政府焦头烂额,也让人对法国推行改革的阻力有了更深认识。之前不过是要提高燃油税,引发了“黄背心运动”,即便取消了也还不罢休。而今另一项改革刚刚萌芽,又有被“掐死”的风险。
回望历史,马克龙面临的改革困境并非孤例,法国在“提出改革-示威反对-改革作罢”的轮回中打转并非一次两次。早在1995年,当时法国政府推动退休制度和养老金改革触发大罢工,持续近一个月,以政府屈服、中止改革而收场。此后,几乎每一届法国政府都致力于种种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工会组织的声势浩大的罢工和抗议。
人们不禁会问,法国搞改革为何这么难?
首先,工会力量太强大,政府没有约束其力量的杀手锏。法国要推行改革,首先要像当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学习,大刀阔斧地削减工会的力量。
二战后,英国工会实力强大,一度连保守党和工党都要仰其鼻息。比如,工会限制解雇措施所造成的企业冗员充斥,工会要求过高的薪资使企业效率低下。
崇尚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夫人为治“英国病”振兴经济而朝工会开刀。一是循序渐进,通过立法和行政命令从根本上限制、削弱和剥夺工会的权力。比如,工会成员对劳资纠纷的破坏行为,不再具有法律豁免权;如若不听法院停止罢工的法令,工会会被以“藐视法庭”之类罪名处以高额罚金,甚至会被冻结资产。二是强硬应对罢工。法律规定罢工只能在工作场所进行,在此之外(比如上街游行)视为非法。撒切尔政府采用以恶治恶、以牙还牙的强硬态度加以处置各种大罢工,沉重打击了工会组织。
撒切尔夫人改革的结果是工会力量走向衰落,而这也让英国经济从此插上了自由主义的翅膀,之后一二十年里成为欧洲经济的一面旗帜。
其次,法国人缺乏邻居德国众志成城、破釜沉舟推行改革的氛围与气魄,人人都想改革而又不想动自己的奶酪,让改革陷入了“空转”的怪圈。
当下的法国,多年来经济一直没什么起色,各种社会问题累积。欧盟内部,“法德发动机”变成了“德法发动机”。法国为何“病了”,追根溯源,是其社会发展模式出了问题。
有些读者想当然地把西欧看成一个整体,实际上西欧社会经济发展大致有4个模式:北欧模式、莱茵模式、地中海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所谓莱茵模式,是德、法、荷、比、卢等莱茵河周边国家的共同模式,强调对就业的保护和较全面的社会福利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良心”,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但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到上世纪末期,莱茵模式为人诟病的是“养懒汉”。由于福利负担重,上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福利开支一度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3%,沦为欧洲“病人”,必须进行变革。
新世纪之初,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不顾党内压力、工会的反对和在野党的“杂音”,大刀阔斧,推行名为“2010议程”的改革,其“药方”是削减福利开支、放松劳工法限制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失业保险等进行一揽子“瘦身增效”改革。比如,缩短失业金的领取期限,长期失业者的救济金降低到每月300多欧元。有德国友人对笔者感慨:“若是失业,与乞丐无异。”
这些措施释放出的“制度红利”,催化了德国经济的“内生动力”,让企业呈现新活力。默克尔作为施罗德的对手上台执政,摒弃党派鸿沟,“萧规曹随”,全盘接受其改革方案。结果,德国从“失落的十年”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黄金十年”,迄今总体势头不减。
反看同样是莱茵模式的法国,多次想改革,都因为罢工浪潮而作罢,令人扼腕。而今,与施罗德全方位改革劳工制度相比,法国不过是想改革其中一小块,就遭遇阻力。马克龙会不会成为又一个改革失败者,让我们拭目以待。按照安排,法国议会拟于明年6月对退休法案进行表决,马克龙能否不改主意挺到那时,还真不好说。(国际问题学者向长河)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