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企业、智库、媒体、安保公司、金融机构要协同起来,中国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在12月22日举行的大湾区企业“走出去”风险控制暨中企协同出海合作高峰论坛上,中信改革发展基金会资委郑刚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了解到,本次论坛由海国图智研究院、东方锐眼风险管理联合举办。众多战略家、高级政府官员、国别研究专家、法律与合规专家齐聚一堂,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机遇发掘与风险控制进行精彩分享,一同探讨如何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 “走出去”。
“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大湾区在这个大变局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在致辞中说。中国的崛起推动全球秩序发生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而飞速前进,凭借自身灵活敏锐的先天优势,在全球化竞争中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然而,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并非一帆风顺,世界局势瞬息万变,“走出去”必然伴随着林林总总的风险。陈定定进一步指出,现在全球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存量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相互竞争的程度正在增加,在此形势下会增加企业“走出去”的风险程度。南方国合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田云华也认为,中企出海正面临着政治、经济金融、环境污染责任、文化、法律风险等各方面的风险。
事实上,这些风险并非无法化解。中国一带一路网总编辑李雨思认为,中国企业要讲好“丝路”故事争取民心相通,回应国外民众关切,在实践中给出具体数据,要善用新媒体的平台以做跨文化传播。
另一方面,面对“走出去”风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高风险下的海外市场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时,应该区别于传统的海外贸易和投资手段,考虑新思路、新方法。
在发改委国际合作司原副司长林大建看来,“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世纪开放升级版本,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要提高战略主动性,也要增加整体统筹性,充分发挥自身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优势。
“国营企业在海外有很多研究机构来保障其运营,而很多单个的民营企业却无力购买昂贵的专业咨询服务,如果众多企业能组团购买就不一样了。”郑刚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缺乏体系布局,单个企业防范风险能力较弱,对此郑刚提出企业“协同出海”的设想。
面对诸多不稳定因素,中资企业应避免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协同出海”正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的重要举措。不过也应该注意,“抱团出海”还需防止同类企业恶性竞争,防范内部出现新风险。世能集团董事长侯建雄指出,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未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往往彼此先通过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这种同业恶性竞争应当避免。
“现如今,我们强调要通过投资直接参与到企业运营和当地经济产业开发。”侯建雄以乌干达为例指出,非洲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更希望获得当地产业的直接投资,而不是单纯做贸易生意。非洲国家希望中国的企业走进去,把设备和技术全部带进来,推动当地工业化发展,从而带动就业和税收的增加。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DF524)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