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称,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3%,比全部贷款增速高近11个百分点。会议要求,明年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再降0.5个百分点,贷款增速继续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其中5家国有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20%。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6.75%,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同时,不良率为3.56%。
专家指出,为了实现小微企业贷款,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除了监管等的政策要求和银行响应放贷之外,还有待各方共建更长效的机制。
监管引导小微贷款“量增价减”
银保监会官网11月20日在《强化监管引领和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文中指出,近年来,银保监会出台了近30项政策文件,从信贷投放、机构准入、资金募集、监管指标、贷款服务方式、风险管理等方面提出多项监管措施,并联动相关部门,合力优化小微金融外部环境。从2018年起,监管考核的重点聚焦到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
“2019年以来,监管层通过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明确银行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及成本压降等行政指导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使其实现‘量增价减’。”东方金诚首席金融分析师徐承远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但由于小微企业自身财务实力较弱,在经济下行环境下抗风险能力差,且信息透明化程度较低、抵质押物匮乏,银行主动放贷意愿不强。”
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员赵金鑫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小微贷款实现“量增价减”首先要解决的是动力问题,该动力不能仅来自上层的政策压力,更应该来自商业银行在同业竞争下自身寻求业务拓展和利润获取的压力。“工行等均开展了诸如‘万家小微成长计划’等针对性措施,从量上各银行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业务规模也将有所扩大。”赵金鑫表示,但“量增”的同时不一定能够实现“价减”,这与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以及资金成本有关。
从更深层次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将小微企业分为普惠型小微企业和非普惠型小微企业本身就值得商榷。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已经指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这表明支持小微企业本就属于普惠金融范畴。但现在监管层把小微企业分为普惠型小微企业和非普惠型小微企业两类进行统计,这种统计方法实际上使得小微企业认定标准被放宽了不少,可能造成不能精准服务到真正的小微企业的情况。同时,从数据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还不到非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三分之一。”杜晓山进一步指出,“央行宣布,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事实上,我认为,单笔授信1000万元已算得上中型企业贷款了。据我所知,今年以来,部分两会代表和业内人士也提出过类似问题,认为当前金融统计口径存在一定混乱,需要做更精准的规定。”
穆迪金融机构部副总裁、银行业分析师诸蜀宁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对小微企业而言,最天然的融资渠道未必是银行贷款,而是内部融资。如果企业没有订单,或者不创造价值,则从外部获得的融资也没用。“中国经济在转型,如果相关行业和企业不创造价值,如低端制造业企业,那么,让其继续获得融资甚至低成本融资,也不一定符合经济规律。”诸蜀宁称。
贷款合理定价是关键
杜晓山指出,从各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情况看,存在不公平的贷款利率竞争。“理论上来说,大银行和小银行各有发展优势,大银行以做大项目,服务大中企业为主;小银行则做些小项目,服务小微企业为主。但是,在对优质小微企业的竞争中,有些实力较强的大行大幅降低贷款利率,甚至按年化4%左右的利率放贷,在此情况下,一些小银行在利率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优质客户就被大银行‘抢’走了,导致小银行只能进一步下沉,吸收不太优质的客户。”杜晓山表示。
“我认为,从放贷利率角度来说,不能一味只强调低成本,而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来调整放贷利率,不然这种氛围不可持续。不仅是银行之间无法实现良性竞争,还可能造成一些优质的小微企业出现过度负债的问题,很可能成为将来的不良。”杜晓山还表示,“此外,由于服务小微企业存在一定考核压力,部分银行存在作弊嫌疑,包括将一笔大贷款拆分为几笔小贷款,以虚增小微贷款等。”
徐承远表示,小微企业户数多、额度小,使得银行贷后管理难度较大、经营成本上升。为有效控制经营成本压力,贷款利率合理定价是其关键所在。“一方面在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下,银行可根据信用级别评定、风险缓释效力等不断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可依托金融科技力量,依靠大数据风控措施、征信体系等完善小微企业的授信审查等体制机制,实现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线上批量化,提升服务效率。”徐承远指出,“LPR挂钩MLF操作利率,灵活性较强。为有效管理利率风险,银行应根据企业基本面提升利率风险管理及贷款风险定价能力,进一步培育挂钩LPR的利率衍生品,帮助银行和企业有效对冲利率风险。”
“小微企业贷款融资要想实现‘量增价减’,一方面需要宏观货币政策及行政指导手段的持续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亦需加强金融科技的投入,通过创新风控举措、创新贷款产品、流程化贷款授信审批手续,增强对小微业务的风险把控,提升贷款投放意愿。”徐承远指出。
“小微企业较高的融资成本还与其较高的风险溢价有关,一般金融机构会采取高收益覆盖、高成本的方式降低自身损失,但这难免会导致贷款企业的逆向选择,即风险高的企业愿意付更高的资金成本,主观违约意愿更高。”赵金鑫指出,“为避免这一问题,应尝试使用灵活的定价模型,实现‘一客一价’,以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经营水平等数据为基础,结合其风险状况,采取差别化定价策略,实现精准定价、科学定价。同时,应实时关注市场价格走势,加强贷后评价及客户追踪,及时调整定价方案,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风险应对能力。”
赵金鑫表示,有关方面可通过准确的风险定价与多元化的专项融资途径(如专项债)相结合,实现“价减”,但同时应注意防止成本过低的资金涌入市场,扰乱正常的资金定价。
中小银行风控压力较大
“今年3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提出,在目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总体可控的前提下,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放宽至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因此,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偏高是相对正常的,在可容忍范围内。”杜晓山表示,“对于小微信贷是否具有商业可持续性,本质就是讨论该单项考核的收入是大于成本,还是成本大于收入。目前,一些互联网民营银行,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在支持小微信贷方面做得不错,基本是盈利的。一方面,这些银行的定位就是服务小微客户,并且具有大量的客户积累。另一方面,这些银行具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可以降低成本,提升风控水平,因此不良率也不高。此外,有着较强金融科技能力的银行表现也不错。”
“目前普惠型小微企业3.56%的不良贷款率仍在可控范围内。”徐承远指出,“未来普惠性小微贷款资产质量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触底回升、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风险缓释工具的进一步支持以及银行风控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短期内普惠型小微贷款资产质量大幅恶化的概率不大。”
“尽管短期内宏观经济仍存下行压力,银行信贷结构向小微民营企业倾斜将使得银行风险偏好提高,不良管理承压。但目前监管积极引导银行做实不良资产管理,加大清收处置,加之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都有助于银行做好不良资产的管理,相信未来2-3年内,只要内外部经济环境不出现剧烈变动,银行业不良资产集中爆发、不良大幅攀升的可能性较低。”中国银行研究院指出,“不良资产的有效管控离不开银行自身风控文化的建设和风控能力的培养。我们看到在经历上一轮(2014-2015年)过度信贷供给带来的行业不良集中爆发后,目前银行业的整体信贷文化总体趋于稳健,在本轮政策再次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信贷投放的过程中,银行业对风险判断更为审慎,不再盲目进行扩张。”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小微贷款普遍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除小微企业自身资质相对较差外,一些机构自身抗行业风险能力较低,对小微企业贷款行业风险把控不足,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用途难于把握与监控,导致资金回收难度高,贷款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小微贷款定价存在难度,会受企业自身、贷款设计、经济、区域及行业等多因素影响,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大。
穆迪指出,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上限为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令相关贷款风险在可控范围。但诸蜀宁表示,截至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即使增速较快,但由于在全部贷款中占比仅为4.9%,风险可控;城商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占比约10%;而农商行普惠型小微贷款占比达27.5%,如果再加上非普惠型的小微贷款,占比更高,因而其小微信贷风险明显较高。
科技助力小微信贷全流程
虽然风控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但梁斯指出,近些年来,得益于技术创新,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普惠型小微信贷得到迅速发展。“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这是规划的总体目标),增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因此,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同时伴随金融科技在金融机构的应用,在客户识别、客户评级、信用风险防控等方面将更趋完善,普惠型小微信贷仍然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梁斯称。
赵金鑫指出,未来,科技将突破空间、时间限制,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拓宽金融服务边界,必须相信科技、依赖科技。“小微业务的难点首要是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识别、收集、处理、判断的能力不足,存在单笔高成本、低收益现象。未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可利用语音面部识别、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一系列新技术实现规模化分析、精准服务、风险管控等一系列突破。同时,依赖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互享,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深度挖掘,分析客户特征和需求,了解客户信用情况,有效甄别客户,实现精准营销。同时,通过对客户信贷风险的实时监控,降低贷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收益。”赵金鑫称,但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力,需与人力实现平衡。在某些场景下,人更具优势,需眼见为实,杜绝“假银锭”事件。
银保监会表示,许多银行大量使用数字技术,改进授信审批模型,通过大数据为客户画像,识别有效融资需求,优化风险管控,并通过互联网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例如,有的新型互联网银行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3分钟申请、1秒钟决定、0人工干涉”;台州等地的地方性法人银行将“跑街”积累的社会化信息和“跑数”采集的数字化信息相结合,深度挖掘客户信息,改进服务流程,实现小微企业首贷3小时、续贷半小时。
记者也了解到,不少银行通过运用技术在服务小微企业上发力。例如,作为上海本地的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以智慧供应链金融和科创金融为服务普惠小微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截至今年10月末,智慧供应链贷款余额近50亿元,累计放款180亿元,户均放款约600万元,平均融资期限为120天。浦发银行近期在上海设立小微企业续贷服务中心,为小微企业提供“无还本续贷”服务。该服务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小微企业,经其主动申请,提前按新发放贷款要求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在原贷款到期前签订新的借款合同,以新发放贷款结清原贷款。招商银行近期发布了针对小微企业主的特色产品招贷App,为其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的线上服务、一对一专属客户经理在线咨询服务等系列综合金融服务。兴业银行自主研发了小微企业在线融资平台,打破传统唯“抵押物”论,借助OpenAPI开放互联技术对接企业工商、国税、人行征信等数据,加强对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第三方数据的分析挖掘,实现合作平台内小微企业在线融资申请、自主提用、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支付查询等在线融资功能,大大提高企业融资效率,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徐承远表示,依托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及大数据风控体系的银行服务效率将得到提升、信贷资产质量将得到有效控制,相比“人力资本密集型”银行优势突出。
市场化长效机制亟待建立
徐承远表示,目前小微信贷投放仍较多地依赖行政指导手段,市场化投放仍显不足。“为了提供长期性、可持续的制度保障,政府首先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其次,短期内监管机构应继续实施‘定向滴灌’措施,加强风险缓释工具应用,提升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再次,可进一步完善LPR利率机制,以加强利率传导,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此外,在制度保障之外,银行亦需依托科技力量,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效率跟风险识别、风险定价能力,以加强对小微信贷市场的主动投放意愿。”徐承远指出。
赵金鑫建议,在现有小微金融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平台的外延与服务深度。“在外延层面,应加大力度整合各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其他来源的信用信息,打造小微企业全面化、立体化的信用信息平台;在服务深度方面,在现有商业银行为主的体系中引入保险等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探索风险共担、风险缓释等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同时,基于产业链核心企业为起点,可在小微企业融资平台中,打造生态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筑真实交易监控系统,实现多级信用穿透,推动各层级的优质企业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有效覆盖资金的长尾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融资缺乏担保等突出问题,从而最终有效缓解产业链内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也可选择各地资质良好、技术领先的借贷平台转型为助贷机构,与商业银行展开合作。”赵金鑫称。
梁斯认为,要解决小微信贷可持续发展,一是需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小微贷款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上进一步发力,引导更多长期资本“输血”小微企业。二是货币政策应更加灵活,推动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利率水平进一步下降,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发力进行解决。三是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增强科技与金融相融合,提高业务专业性,切实将支持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扩大小微客户群体服务覆盖面,扩大普惠金融服务半径,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在杜晓山看来,要使得银行能够真正服务好小微企业,总体上要建立起以市场经济规律为主、行政调整手段为辅的长效机制。“首先,从税收返还角度可以进行一些尝试,如对银行机构不超过100万元的小微贷款利息收入均免征增值税。同时,可对企业所得税分批次进行不同程度减免,如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所得税按9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以下的,企业所得税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5万元以下的,企业所得税按2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由此可以激发银行向小微贷款的积极性。其次,大小银行之间可以合作:即大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可以采取非直接放贷的方式,而是与小银行合作,大银行有资金,可将一部分资金低成本贷给小银行,资金不够的中小银行得到资金支持,再结合客户基础和长期服务小微企业的经验与技术,可以实现双赢。最后,在如今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小银行需要挖掘更有潜力的客户,但这对全流程的信贷管理、风控管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高识别客户的能力,需要小银行加快金融科技的发展。”
(文章来源:上海金融报)
(责任编辑:DF513)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