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谢伟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
来源 | 《中国外汇》2020年第1期
要点
在有序推进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过程中,银行应前瞻市场的发展趋势,创新精细化对冲策略,并注重借助科技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
2019年,我国外汇市场深化双向对外开放,参与主体日趋丰富,激发了外汇衍生品业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商业银行通过创新服务与企业构建合作共赢的市场生态,有效降低了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有序推进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前瞻市场发展趋势,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货币及复杂衍生品的定价研究;同时,创新精细化对冲策略,通过“数字生态银行”建设,借助科技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帮助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与外汇市场各方参与者合力共建更广、更深、更富活力、更趋成熟的国内外汇衍生品市场。
企业需求日益多元化
2019年,监管部门采取了包括取消QFII/RQFII投资额度限制、适度扩大证券公司结售汇业务试点、鼓励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科创板、做好“沪伦通”项下存托凭证跨境资金的管理等在内的措施,进一步扩大了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进一步释放了衍生业务的需求。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19年1—10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24.39万亿美元,其中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4.9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6%。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19年公布的每三年全球外汇市场交易统计,全球主要货币衍生业务规模平均占比70%,人民币外汇衍生业务占比66%,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应加大外汇衍生业务的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目标相互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及机构投资者对外汇衍生品市场的需求。在业务实践中,企业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存在许多差异化需求,需要银行提供解决方案。
一是部分企业尚未确立风险中性原则。企业从事外汇衍生产品的出发点应是锁定外汇成本,降低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以实现主营业务的盈利;而不应以押注汇率波动方向,博取价差收益为目的。对很多企业来说,避险观念需要在市场反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尽管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格局已确立,但短期内仍会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精力用在判断市场的趋势上,从而提升了对商业银行的依赖。
此外,我国企业的融资利率水平长期高于国际市场,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为企业跨境融资打开了正门,也增加了其对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当本币贬值时,如果缺乏事前的避险策略,跨境融资企业偿付外债的能力将经受考验。如果贬值幅度较大,有可能会抵消境外利差,最终导致融资成本高企。所以,商业银行在展业过程中必须从服务实体经济、关注其主业经营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敞口,锁定财务成本。
二是交易成本是企业避险操作的重要考虑因素。相较国际市场,我国企业套期保值占比仍然较低。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19年的统计,全球非金融机构客户外汇衍生交易占比为66%,而我国银行对客户市场衍生品的占比仅为17%。除避险观念外,风险对冲的成本也是企业考虑是否从事外汇衍生品交易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避险工具主要有远期结售汇和买入期权两种模式。企业开展远期结售汇时,习惯将锁汇价格和到期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在市场不利于锁汇价格时,企业则视之为“亏损”。而事实上,这不能成为企业决定是否做外汇衍生产品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判断外汇衍生产品操作是否成功的标准。而对于买入期权模式,企业接受度更低,原因在于买入期权需要企业支付一笔期权费,而多数企业都不愿支出这一“保费”。因此,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的同时,亟需降低避险成本。
三是操作流程运行效率也是企业套保抉择的要素之一。在业务实践中,套期保值操作流程是否便利,也会极大影响企业开展外汇衍生品业务的意愿。首先,传统询价模式的时效性低,从客户经理到分行产品经理,再到总行交易员,需经三层间接流程,容易错失市场时机。其次,流转流程繁琐,贸易背景审核需企业盖章纸质版的授权指令函,保证金划转等业务流转往往也需要一天。另外,资金交割不灵活,如到期日企业订单时间变更,但银行交易合约时间调整不灵活,会导致企业外汇现金流的错配等。这些问题对商业银行处理外汇衍生业务的交易时效性、交割便利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是资本项目双向开放提升了企业对外汇资产的增值需求。2019年3月新修订的《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指出,“跨国公司可根据宏观审慎原则,集中境内成员企业外债额度和(或)境外放款额度,并在集中额度的规模内遵循商业惯例自行开展借用外债业务和(或)境外放款业务”。跨国企业不仅可以跨境支付人民币,还可以更加便利地选择币种对外放款。如通过美元质押发放人民币贷款,并可配套衍生锁汇产品,到期进行结汇还款。在掉期点较高的市场条件下,可实现美元资产的增值。此外,新规还允许跨国企业调整优化账户功能。“跨国公司以主办企业国内资金主账户为主办理跨境资金集中运营各项业务。国内资金主账户币种不设限制,为多币种(含人民币)账户,开户数量不予限制”,这标志着本外币资金池统一管理的趋势日渐明晰,企业对外汇资产和外币现金存放商业银行的收益要求也在提升。
银行创新外汇衍生品服务
外汇衍生品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双向对外开放日益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将企业避险、融资、现金管理等多元化需求与国家战略要求充分融合,打造“衍生+”的外汇产品体系和“产品+策略”的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数字生态银行建设提升客户体验,为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服务一:以整体方案匹配多重风险管理需求,优化企业避险成本
实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除了汇率风险还存在商品风险、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研发跨品种、跨市场的策略组合,可以创新生成整体化的避险工具。应通过即期、远/掉期、期权的综合运用,以及对利率、汇率、商品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联动管理,打通各类市场风险的内在逻辑,缓解外部市场冲击的共振,以有效降低企业分类管理风险的重复成本。对既想降低未来汇率的不确定性又希望短期的沉淀资金能取得收益的企业,组合策略则可帮助其实现避险与增值的双重目标。
如远期与期权构成“增利远期”、即期与期权构成“结结赢”、商品掉期与商品期权构成“浦商银”组合,可为企业在风险承受范围内降低套保成本。此外,结合离岸、在岸价格构建优选策略,可以助力企业合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如对自贸区内的出口企业,可针对其可择时选择两个市场进行结汇套保的优势,为其提供更优惠的离、在岸组合方案,帮助企业提升经营利润的保值空间。避险成本的优化,不仅可切实满足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还可激发企业参与衍生品业务的意愿,成为银行拓展客群、加强客户粘性的重要途径。
服务二:以客户分层做精差异化产品体系,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2019年,贷款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的调整,标志着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开启了商业银行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大门。就外汇业务而言,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针对企业客户的规模体量、风险偏好和现金流安排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开发分层次的产品体系,提高外汇业务的服务精度和覆盖范围,进而为企业树立中性的外汇风险管理理念提供支持。
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这有力支持了挂钩LPR的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随后,有银行通过其自贸区分行即顺势与某大型企业达成挂钩1年期LPR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客户在期初获得人民币LPR融资后,通过货币掉期将挂钩LPR的人民币浮动利率换成欧元固定利率,用于匹配客户欧元的支付需求。通过该交易,客户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降低了财务费用。未来,商业银行的货币互换产品将有望在企业交叉币种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服务三:以政策便利推进套保流程数字化,提升客户交易体验
2018年,境内开始推行无本金交割远期,显著降低了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2019年,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新规”又大幅简化了外债和境外放款登记手续,并实行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商业银行在坚持合规展业原则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此类政策便利,借助金融科技手段,改进外汇交易流程。如浦发银行已开放的“外汇E联盟”等,针对公司客户的衍生品线上直接交易平台,将外汇衍生品业务的传统人工柜台操作模式升级为数字化系统,有效提升了客户体验和避险意愿。
对外汇衍生业务的市场展望与建议
从国家扩大对外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向来看,外汇衍生品市场未来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趋势:
一是避险币种扩大化。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外贸占比不断提升。2019年1—10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长了9.4%,占比达29.1%。随着贸易总量的逐步提升,市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货币的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迫切需求。
二是对冲策略精细化。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型跨国公司、境外机构等投资者对外汇衍生品的运用已非常成熟,并大多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境内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将产生更多精细化对冲、动态化对冲的业务需求。
三是业务流程便利化。“在开放的环境中适应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中赢得发展”。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不断深化,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完善外贸金融服务的外汇业务也要随之化繁为简。结合政策便利,商业银行整合内部职能,提升对客服务效率是大势所趋。
四是交易管理数字化。在金融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各类新业态、新产品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发展;同时,企业管理风险也需要大数据支撑,银行服务客户也可以借助大数据开展差异化营销。总之,外汇市场广度和深度的拓展,需要数字化的平台作为基础。
针对上述外汇衍生品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笔者对商业银行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一带一路”新兴市场货币衍生品定价策略,在拓展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日元等非美货币衍生品市场深度的同时,创新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掉期、远期等衍生品,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境内外企业开展多边经贸合作保驾护航。
二是要以客户为中心。在与客户充分沟通并了解企业风险偏好、资金运营情况以及企业自身市场观点的基础上,定制个性化的对冲策略,实现对客服务的精细化。可针对自贸区客户开展试点,探索美式期权、数字期权、障碍期权、利率期权及互换期权等交易,构建高效且具竞争力的对冲策略。
三是加强银行内部板块、部门间的协作,将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策略的顶层设计与企业客户的全球资金调配、融资管理、收付结算等需求高度融合,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四是加快建设“数字生态银行”,发挥商业银行数字化平台优势。要改变客户传统的询价模式,通过集约化处理背景审核、自主成交、后台资金清算等全流程操作,提升交易效率;同时,实现全品种管理,整合丰富的衍生工具,向企业提供实时市场价格和点位提醒、24小时挂单等服务功能。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