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15,我们帮你维权】近来,ETC纠纷、信用卡盗刷、银行征信、保险理赔难等问题困扰着金融消费者,投诉多石沉大海、维权更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黑猫投诉】
来源:《中国金融》2020年第1期
我国在2015年发布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个规划对2016年至2020年五年期间的普惠金融发展做了初步的规划。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经过市场、政府、社会各方“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共同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普惠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取得了一些很明显的进展。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有关数据,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和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分别为95.65%和99.20%,网点覆盖率非常广。二是薄弱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5.63万亿元和34.24万亿元。三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高。全国人均拥有7.6个银行账户、5.7张银行卡。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超过了82%。同时,线上融资、网络保险、转期续贷等创新产品不断丰富。四是金融基础设施持续优化。目前,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收录了9.99亿自然人、2757.5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信易贷等小微企业信息共享与融资对接机制深入推进。五是消费者金融素养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公布的2019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4.77分,比2017年提高1.06分。对标国际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中国大部分指标均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其中,正规储蓄使用率、正规借贷使用率等核心指标处于G20国家中等水平,账户拥有率已优于G20国家平均值。
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关于普惠金融的一些问题,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还有待解决。根据这些年的观察、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下一步要把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做好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虽然有一系列数据都可以证明我国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薄弱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服务质效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持续优化,以及消费者的金融素养进一步加强,而且普惠金融的话题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被热议,似乎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应该都到位了。但从实践来看,我们对普惠金融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要意识到“话题被热议”与真正从根本上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很多情况下,普惠金融还是被看做扶贫或慈善。如果认识上的问题不解决,普惠金融还是走不远、走不实,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有清晰的认识,比如,普惠金融服务是不是到位?服务是不是恰当?政策环境是不是合适?生态环境是不是有利于它的成长?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其次是手段问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们做好普惠金融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手段,解决好精准、及时、有效的问题,要做到既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成本,又能体现安全的手段,真正打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应注重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跑数”与“跑街”相融合的方式,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客户的需求特点以及当前金融服务的短板痛点,积极稳妥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在营销获客、风险定价、流程运营等方面的应用,有序创新全流程线上融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等业务模式,努力实现普惠金融服务在可得性、适当性和匹配性上的边际改善。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的普惠金融实践应该在全世界都是有示范意义的。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